中华马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9|回复: 1

这个人,兴平、扶风、杨凌都在争……

[复制链接]

1393

主题

407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572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8-3-13 14: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新浪微博网友地图大刚转发了两篇文章,一为《扶风----马援故里和马姓发源地》,一为《海内外马氏宗亲祭祀先祖马援典礼在杨凌举行》。
这两篇文章虽为年10月份发表,但都提到了咱兴平乡党——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让风尚君颇为纳闷的是,马援这一历史上早有定论的扶风茂陵人(今兴平市东北人)怎么变成了扶风人、杨凌人?!

随后,风尚君上网查阅了一下,搜狗百科词条显示: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百度词条则显示: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1])人。

而风尚君点开百度词条旁的注释[1]后发现,参考资料竟是“马援祖籍考,宝鸡文史网”。看到这样的注释,细思极恐……

《海内外马氏宗亲祭祀先祖马援典礼在杨凌举行》中写到,“世马总会首届世界马氏祭拜马援伏波将军大会暨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系列庆典活动在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隆重举行,来自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台湾、澳门等地区,以及北京、河北、山东等22个省市的马氏宗亲代表多人及毕公村多名群众怀着对先祖无限的思念和敬仰之情齐聚马援故里举行祭祖活动。”

而在《扶风----马援故里和马姓发源地》一文中,作者冯仲明写到,“右扶风是个大范围(所辖21县),今兴平、扶风均为右扶风所辖。况且,右扶风境内有两个“茂陵”,究竟是哪个县的哪个茂陵人呢?还得进一步考证。”

右扶风所辖的这两个“茂陵”,“一是兴平的“茂陵”,因汉武帝的陵墓在此得名。二是在今杨凌区五泉乡(原属扶风县辖)有个茂陵村。据《扶风县志》、《扶风地名志》载:茂陵山从古已有,为马援、马超故居,历代曾在此设过“成欢里”、“茂陵里”、“茂陵乡”。”

冯先生所指的两个“茂陵”,我们一起来捋一捋:

茂陵县: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年)六月改废丘县为槐里县(陕西兴平市),属右内史。建元二年(公元前年)析槐里县东部于茂乡(今西吴乡窦马村)置茂陵县,同属右扶风。

茂陵村:

原隶扶风县五泉乡,位于扶风县东南部,现隶属杨凌区五泉镇,位于杨凌区西北,为一个行政村级别。

冯先生对“茂陵村”甚是了解,但对世人而言有几人清楚?相比“茂陵县”的“根正苗红”何止是李逵李鬼的区别。

众所周知,汉武帝刘彻茂陵的得名是因为武帝为自己所选的长眠地为汉时槐里县茂乡。《汉书·武帝纪》还记载:“建元二年(公元前年),“初置茂陵邑”;建元三年,“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朔二年(公元前年)夏,“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后汉书马援传》则记载:“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

而这些史料则遭到了冯先生的“质疑”,称“据《后汉书》、《扶风县志》和《马氏家谱》记载: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封重合侯)于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元前)始,带领全家从河北邯郸(原赵国地)迁居于扶风茂陵山之古成欢里。从迁居的时间(公元前-年)来看,比汉武帝去世的时间(公元前86年)早40多年,比始设茂陵县(公元前73年)早55年,可见,马援曾祖迁居扶风茂陵山时,还没有兴平的茂陵(汉武帝陵)和茂陵县置,怎么有可能迁入兴平的茂陵呢?”

虽不知冯先生年岁,但风尚君要“冒昧”地指出,汉武帝刘彻(公元前年-公元前87年)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年即着手修建茂陵,茂陵县、茂陵邑也是于公元前年就已设置,何来冯先生之“马援的曾祖父马通迁居时(公元前-年)还没有兴平的茂陵(汉武帝陵)和茂陵县置”呢?

冯先生甚至“挑战”《辞海》,称“马援,扶风茂陵(今兴平东北)人。括号内注解错了。现在要在括号内注解,就应当写“马援,右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区西北)人。”若要在上世纪80年代前写注,就应写“马援,右扶风茂陵(今陕西扶风县东南)人”,才准确。”这难道就是爆出莆田系丑闻的百度上标注“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1])人。”的原始出处?

冯先生还摆出“马援墓、马援墓碑、三马祠遗址、伏波将军庙遗址、马援后裔——马超在扶风的遗址”等来作为自己的论据证明马援是扶风人。但让风尚君更为纳闷的是,照冯先生的思路,有着茂陵,茂陵陵碑,白鹤观、集仙台遗址的兴平人就可以对外宣称汉武帝也祖籍兴平了?

在扶风县政府网上,风尚君发现:“东周时,秦孝公十二年(前),在今境内法门镇始设美阳县,揉谷乡法禧村设邰县,属内史。西汉时,美阳县、邰县始归雍国,后属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归右扶风辖领。”也就是说,现扶风县在武帝以前只有美阳、邰县两个地名。

“唐高祖武德三年(),在武功长宁镇始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在今县址设川县。”原来,扶风第一次作为县名出现在历史上治所在今武功县长宁镇,也与今天的扶风县没有直接关系。直到“太宗贞观元年(),撤扶风县,贞观八年()改川县为扶风县。”扶风一名真正与今扶风县挂上钩,已到了公元年。

而据史籍记载的名人传记,各记载籍贯为某郡某县、某州某县,或某道某县,或某省某县。比如:司马懿(-)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白帝”公孙述,字子阳,人称茂陵公,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彭德怀(—),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省湘潭县人……如此云云。照冯先生之理,唯《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是在讲马援不是右扶风茂陵县人,而是精确到右扶风茂陵村人?!

写到这里,风尚君还相对海峡彼岸的马英九先生捎句话:先生所言祖籍陕西扶风有误,你是咱正宗兴平乡党!

来源丨风尚兴平 宝鸡文史网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3

主题

407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572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14: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援祖籍考

《西安晚报》年5月11日发表了商子雍《马英九也是陕西人》一文。商先生的文章说,年春节期间,他随西安市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台访问。农历正月十五上午从高雄返回台北,在新竹午宴时,接待方突然接到电话,说“马英九市长(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市长)想见一见陕西来的同胞。”傍晚6点半,访问团来到会面地点——中正纪念堂门前左侧的大剧院贵宾室。会见时,马英九说:“陕西来的同胞我是一定要见的,因为我也是陕西省扶风县人。”由于商先生和马英九交换名片时有过寒暄,加上座位离得很近,便问:“马市长,您怎么能是陕西人呢?您的祖籍是湖南衡阳嘛!”马英九回答说:“可我祖籍的祖籍是陕西扶风,汉代的那位伏波将军马援是我的远祖,明朝末年,扶风马家的一支辗转到了湖南衡阳,我就是这一支的后人。所以,追根溯源,我的确是陕西扶风人。”商先生的文章发表后,有一位叫祁广来的兴平人,于年6月15日在《咸阳日报》上以“马英九应是兴平人”为题发表文章,说历史上的马援、马融、马超都是他的同乡——兴平人。他所列理据有三:一是《辞海》上说:“马援(公元前14年一公元49年),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二是《咸阳志·人物志》载:“马援,字文渊,东汉大将,右扶风茂陵县(今兴平东北)人。”三是《兴平县志》记载:“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年)在槐里县茂陵乡为武帝修建陵墓”。公元前73年,汉宣帝在茂乡建“茂陵县”(县治在今西吴镇窦马村),与槐里县同属右内史辖,后又改为右扶风辖,治所在长安。东汉建武元年(25)恢复槐里县、茂陵县,把右扶风治所由长安迁到槐里县。

从祁广来先生所列以上理据来看,马援是右扶风人,无疑。但右扶风是个大范围(所辖21县),今兴平、扶风、均为右扶风所辖。况且,右扶风境内有两个“茂陵”,究竟是哪个县的哪个茂陵人呢?还得进一步考证。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年),在陕西关中地区设“三辅”,即京兆尹(长安)、左冯翊(长安以东到潼关)、右扶风(长安以西到宝鸡),乃汉时精华之地,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特别是“扶风”更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这是扶风最早的得名与意义。右扶风治所于长安,相继称“右内史府”、“扶风都尉大夫府”,所辖21县。西汉时的槐里县(今兴平县)、美阳县(今扶风县)均属右扶风辖。在右扶风辖域有两个“茂陵”,一是兴平的“茂陵”,因汉武帝的陵墓在此而得名。二是在今杨陵区五泉乡(原属扶风县辖)有个茂陵村,村西有个茂陵山,亦称“马超岭”,北与扶风县杏林镇隔湋水相望。据《扶风县志》、《扶风地名志》载:茂陵山从古已有,为马援、马超故居,历代曾在此设过“成欢里”、“茂陵里”、“茂陵乡”。

据《后汉书》、《扶风县志》和《马氏家谱》记载: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封重合侯)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年)始,带领全家从河北邯郸(原赵国地)迁居于扶风茂陵山之古成欢里。其迁徙的原因:一是汉武帝延袭高祖采纳关内侯刘敬关于“迁徙六国贵族后裔及豪强大族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便于控制。”的建议。二是马通兄何罗谋反,被诛,赵奢后裔马通才被列为迁徙对象。从迁居的时间(公元前—年)来看,比汉武帝去世的时间(公元前86年)早40多年,比始设茂陵县(公元前73年)早55年。可见,马援曾祖迁居扶风茂陵山时,还没有兴平的茂陵(汉武帝陵)和茂陵县置,怎么有可能迁入兴平的茂陵呢?

至于《辞海》和有关史志上记载:“马援,扶风茂陵(今兴平东北)人。”其实并没有错,只是括号内注解错了。因为括号外是根据古人的《后汉书》来的,那时,只有右扶风,就没有兴平县,注解中的“兴平县”,是后人加的。古人没有错,后人注解错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各地行政区划至今也还不断变化。按实情,现在要在括号内注解,就应当写“马援,右扶风茂陵(今陕西杨陵区西北)人。”若要在上世纪80年代前写注,就应写“马援,右扶风茂陵(今陕西扶风县东南)人”,才准确。

如今,兴平人说马援是兴平人,除了今人所编《辞海》和史志上对马援祖籍茂陵所在县区的误注以外,再无其他遗迹、证物可寻。而在扶风境内却有许多地名、历史遗址、遗迹,足以证明马援祖籍就在扶风县,而不在兴平县。

其一,汉伏波将军马援墓:在今扶风县城外西塬伏波村,并有墓碑。据《后汉书》载:马援南征五溪蛮,战死疆场,却遭奸臣、帝婿梁松诬陷,被汉光武帝降诏追收一切印绶、爵位。灵柩运到洛阳家中,马夫人不敢报丧,宾朋不敢吊孝,不敢入祖茔安葬,买了块地,草草埋在洛阳城外。后经马夫人六次上书给光武帝,替马援申辩冤屈,辞甚哀切,帝才答应从宽处理。接着,云阳令朱勃据理书奏,帝才允许马家把马援的灵柩运回故里安葬。马援卒于公元49年,按照封建宗法,成年男子卒亡入归祖茔的习俗,次年,马家将马援灵柩运回故里安葬,如果说马援故里在兴平茂陵,那时,兴平的茂陵县已建置多年,又在归扶途中,为什么马援灵柩不入兴平茂陵安葬,而要安葬于扶风呢?关于不入故居茂陵山的原因,大概因为马援曾祖迁居扶风后,几代人大都在外做官,妇孺家仆也随各处,并无定居;或许马家早在伏波村置地置庄;或许只记住祖籍扶风,加上长途运灵,实属不易,于是就在扶风县城西伏波村买地安葬了事,也算魂归故里。相传伏波村的名字,也是因伏波将军马援墓在此而留下来的,这里居住的人,大多是守墓人(兵、仆)的后代。清时,扶风县曾在此设伏波镇。

其二,汉伏波将军马援路碑:在扶风县城西七里伏波村北西宝公路旁。为清·乾隆中知县熊家振立,陕西巡抚毕沅亲书。兴平茂陵有这碑吗?

其三,三马祠遗址:在县城南飞凤山。据旧志载:为宋·元祐六()年建汉伏波将军祠,专祀马援。清·康熙五十七年(),知县丁腹松重修马援祠时,增马融、马超,改为“三马祠”。另有通志载:三马祠:一在绛帐镇祀融,称马季长祠;一在伏波村祀援,称伏波祠;一在茂陵山祀超,称马孟起祠。与飞凤山的“三马祠”不一样。今皆废,遗址和祠碑尚存。

其四,马融讲经台遗址:在绛帐镇街中偏南处,台高尺许,今台已废,遗址尚存。马融系马援之侄孙,为东汉大经学家,世称“通儒”。曾辞官归里,设帐讲经授徒,因喜用绛红色的帐子搭讲蓬,便留下了绛帐这个地名。

其五,汉伏波将军庙遗址,位于法门镇马家村。庙建于明代,占地十亩,庙内供奉先祖马援公、援女马皇后等多位列祖列宗。今庙已毁,有清·嘉庆五年()立的“开宗始祖汉伏波将军庙碑”尚存。村居马氏后裔成立有马氏宗亲会。

其六,马援后裔——马超在扶风的遗址:一有茂陵山(马氏故居)亦称“马超岭”。在此山南有五泉毕公马家,东有杏林镇的马家堡、马家沟、马家台村。村民都姓马,为马氏后裔。且村村都筑有军事城堡,颇有将军遗风。二有马超坡(位于县城南坡上),俗名“马超胡同”。相传马超作战退兵在此受阻,遂怒而运用神力挥剑劈出一条生路,大军得以脱险,后人称此路为马超胡同。三有射弓寺(位于杏林镇南湋水北岸一片开阔地)今叫社公寺村(按谐音),相传是马超军队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古代曾在此建寺纪念,今已毁。

古人的遗迹,就是古人的档案。从以上这些历史遗址、遗迹考证分析,扶风为马援的祖籍及其家族后裔的居住地,是无可争辩的史实。

来源:宝鸡文史网 冯仲明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4-4-19 02:14 , Processed in 0.04794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