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52|回复: 2

唐故王氏夫人扶风马氏墓志铭

  [复制链接]

1385

主题

406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26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20-12-25 14: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93.jpg


这块唐代墓石于2019年4月18日在河北清河县后郭屯村偶然发现,墓石长宽均为36厘米,厚8.5厘米,青石材质,刻有20行573字,碑文“唐故王氏夫人扶风马氏墓志铭”阴刻文字清晰可见,约1厘米见方,字体以魏碑为主,夹杂楷、隶笔法,方笔圆笔并用,其中大多数字迹清晰。墓石正面的四个边,还镌刻着宽约2厘米的精细花纹。

据墓志铭文记载,墓主人马氏出生于唐代名门望族,德行好、仪态美,后来嫁于王姓人家,孝敬公婆、夫妻相敬,可惜少小患病,二十四岁病逝于家中。

899.jpg


清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人员勘定的碑文内容


906.jpg


翻译成现代语体文的碑文大意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5

主题

406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26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4: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沿京杭大运河西岸地带,是我县历史文化比较丰厚的区域之一,日前又出土唐代墓石一块,为这方水土再增添了几分风采。因大运河历史文化挖掘和研究的工作需要,以及进一步发掘县域历史民俗文化的职业责任,促使我们第一时间紧张地投入到对墓石的解读中,剥蚕抽丝般地去拆解墓石背后的种种谜团。
见 闻
4月18日上午,听说近日后郭屯村出土一块古代墓石,登时从心底产生一种愿望,盼着能有重大历史发现,于是邀了几个县内学者前往察看,其中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安庆增、县文联副主席房明辉、县书法篆刻高手武志泉和我的同事方志办副主任靳志华、地情研究股股长李玉佳、庄馥菁等,恰逢中国书法家协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双会员”贾少波先生来清河出差,也一并邀上同行。我们分乘两辆车从县城奥捷大厦出发,向东穿谢炉、过陈庄、绕油坊,再沿近运河油路北行,半个多小时后赶到后郭屯。
后郭屯东依运河大堤,北邻青银高速运河大桥,是一个环境清幽、底蕴深厚的东陲小村,明清季村名曾叫北小屯,出土过不少文物,这次出土的唐代墓石就是在村东运河西岸堤防旁边一个深坑中被发现的。
我们一行受到了后郭屯村两委的热情接待,村党支部书记高茂福亲自带我们实地考察了墓石出土的地方,并详细介绍出土时的情形。根据高书记介绍,我们了解到墓石出土地是个大土坑,坑呈北窄南阔的梯形状,北部东西长约10米,南部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70多米,坑深约5米。大坑是早年筑堤时取土形成的,坑南是一条由村中通往巍峨堤坝顶部的小路。小路的北侧紧挨着大坑的南沿,还建有一座不大的土地庙。当前大坑处于废弃状态,坑底杂草丛生,荆棘横长,零星还有一些生活垃圾。墓石是在昨天也就是4月17日黄昏时分被发现的,当时是为了寻找早年丢弃的一个奶奶庙碑石座,村两委安排三个人在坑底用洛阳铲向地下探测,很偶然地在坑的中偏南位置,勘到0.4米左右深的地方有个石质巨块,石块周边数米之内并无其它发现。将石块挖出一看,原来是块墓石,随即将其搬到村两委办公处。
墓石是一块正面为正方形的青石,边长36厘米,厚8.5厘米。背面左下角有小部分残剥,厚度约剩4厘米,其余部分较为完整,但有三个直径约6厘米、深约2厘米的小洞,推测可能是安装底座榫头的卯眼。从卯眼进一步推断,初葬时墓碑为平面放置,下有底座。墓石的正面非常平整,上面密密麻麻满是约1厘米见方的阴刻文字,计有20行573字,其中多数字迹清晰,容易识别;有8字已经残为小洞,无可辨认;22字笔画与石面残痕、划痕错乱,难以辨识。墓石正面的四个边,还隽刻着宽约2厘米的精细花纹。显然,这是一块墓志铭。我们一行将石刻文字视为珍宝,分成三组开始初步研究分析,一组由武志泉老师引领,清理石面制作拓片,一组是贾少波老师、房明辉副主席,研究石刻书法,余下其他人和我则重点识别文字,翻译墓志铭。忙至中午,基本对该墓石有了基本推断,即此为唐代一底层官僚夫人墓志铭,墓主为一方富户,墓志铭为男主人为新丧夫人撰写的,以魏碑兼楷书形式书写,书法很有特色。

碑文
返回县城后,我和安庆增副局长、靳志华副主任等分头紧张地进行识别文字、考证工作,武志泉老师等也不时给予帮助。经过几天努力,残缺字基本能按文义补齐,碑文大致可以勘定如下:

翻译成现代语体文,碑文大意是:

需要说明的是,碑文中的部分文字残缺不全,此处对缺文是按照文意进行合理推断而补充的,或与原作小有出入,但应该不会有大的差错。
考证
墓石,看起来不过是一块并不起眼的石头,一旦经过分析研究,却能推演考证出大量信息,令人兴趣盎然。
——墓石浅埋在土坑底部,处于散乱浮土层,且周边数米之内未发现古墓,说明出土位置不是原葬位置。结合墓志铭一般放置在墓室之中的古代习俗,可以做出该墓石的原葬墓穴已被破坏,墓石是破坏后的弃物,位置已远离原葬墓穴。
——墓志铭对原葬墓穴位置有“郡城东南五里”“右眺玄龟之城”“却枕淇水”等描述,从中可以推定原葬位置大致在今岳庄村一带。
文中所称“郡城”,指的是贝州城。因隋唐之际州郡建置不定,名称经常互换,这座城一会儿叫清河郡城一会儿叫贝州城,来来回回改了好几次,为了表述方便,民间老百姓不论官方怎么改,一概俗称它为清河郡城。其位置在哪儿?文献和古迹给出明确答案。也就在王夫人马氏死后的第三年,即唐元和八年,宰相李吉甫编修的《元和郡县图志》结稿面世,其中介绍到贝州与清河县是州县同城,治所同是清河城,“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又据宋《太平寰宇记》载,唐咸通元年,贝州城迁移至东南十里,即今城东村贝州城遗址附近。这样算来,墓志铭中所说的清河郡城,也就是当时的贝州城,在今城东村西北十里左右的位置,大致在今尹才庄以西、陈村以东之间。
文中所称“淇水”,指的是古清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得明明白白:“淇水……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当时的清河在哪儿?《宋史》等文献在记述北宋时期王则贝州起义时多有提及,即在宋代贝州城西不远处,南北向流经。考宋代贝州城在今贝州城遗址附近,由此可确定唐元和年间的清河在贝州城东,大致为今王什庄——塔坊一线。
马氏墓在“郡城东南五里”“右眺玄龟之城”,说明墓葬为朝向西南行穴,西北方向上约距贝州城五里;“却枕淇水”,指的是东面不远就是清河。由此表述可以推定,马氏初葬位置大致在今岳庄村附近。
——标题中的“引”字有玄机。墓志铭的标题为“唐故王氏夫人扶风马氏墓志铭并引”,其中的“引”字包含信息量很大,需要充分解读。“引”本意为“引文”,意思是这篇墓志铭不仅独立成篇,还兼作其它作品的卷首引文。这间接告诉我们,墓中还葬有描述马氏的壁画、诗文、书画等作品,这反映出其丈夫王先生生活殷实富裕。考虑到唐代门阀盛行,结亲最讲究门当户对,结合前述的女方家庭出身不难得知,男方王氏一家至少是低等官宦之家,而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境较好。另一方面“引”字告诉我们这位王先生,很可能是死后没有和马氏合葬,而是让马氏独自葬在一个墓穴里。这是因为古代男尊女卑,如果合葬墓室里肯定要以男人的葬品为主,墓穴里大量的马氏随葬品就无法容纳,而且这块墓志铭一定要毁掉,要换成以男人为表述主题的墓志铭。但这块墓志铭没有被毁,被完整保留下来,说明王先生一定是死后另葬它穴!
——唐代贝州城(清河郡城)城市形状是椭圆形的,类似后来的宋代贝州城,墓志铭中“玄龟之城”是明确而具体的描述。这是迄今发现对唐贝州城城市形状的唯一记载,其文献价值很大,由此我们得知贝州城不是通常的方城,而是类似龟盖的椭圆形状。
至于马氏的丈夫是谁?墓志铭是否为其亲手所作亲手所写?因何死后没有和马氏合葬?马氏是王先生的正室还是侧室?马氏最终是和丈夫同墓异穴而葬还是单独结穴而葬?马氏墓志铭是怎样从墓穴里走出,又经历了什么故事被远弃到四十里之外?我们依然不得而知,需要作进一步的文物考证。
价 值
马氏墓志铭的价值几何?相信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鉴于墓志铭刚刚出土,其价值还在开发和评估之中,目前难下最后结论。从目前已掌握的情况作一初步评估,其文物价值还是有的。
——书法艺术价值。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贾少波先生及房明辉副主席、武志泉老师鉴定,墓志铭石刻及书法很有特色,石刻刻工精良,字能充分体现笔意,图能表达细微笔画,毫发毕现,老道成熟。书法以魏碑为主,夹杂楷、隶笔法,方笔圆笔并用,以圆笔为主,点画之间自然流畅,书写得很放松、很自然,显露出不凡的书法功力。更难得的是,结字一改方正严谨、大小如一的唐代流风,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粗或细,活泼中充满意趣,奇正中不失法度,既有魏晋之风流,也有宋代之尚意,是一方很有特色的书法作品。
——历史考古价值。该墓志铭文字流畅,用词典雅,文采飞扬,是一篇文学佳作,为唐代墓志、墓铭文体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素材。文章记载了大量的家族、墓葬信息,对研究唐代世家文化以及北方地区的墓葬文化、葬制葬俗等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涉及唐代贝州城、清河等内容,较具史料价值,是今后考古和研究的有益佐证,其中关于唐贝州城形状的记载属首次发现,非常珍贵。
——开发利用价值。任何文物的出土,都能进一步增厚出土地的文化底蕴,服务当代及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古为今用,挖潜开发,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取其礼义人伦等文化元素加以弘扬,可以净化社会道德,繁荣文化生活,教化人民群众;取其历史内涵等加以宣传,可以增加知名度美誉度,提高清河魅力,有利于吸引项目和人才;取其人物典故、书法艺术,用于城市雕塑、展板浮雕、艺术景观等,可以直接服务于城市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等;取其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文思想、人文故事,纳入干部群众教育或各级各类学校的乡土教育视听作品,可以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凝聚爱县意识,焕发人们建设家园的热情;等等。
对该墓志铭更深层次价值,需要作更深入研究,期待日后有更系统的研究发现。以上为出土见闻及初步印象,略成一稿,以记其事。

来自:澎湃号 > 方志清河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5

主题

406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26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5: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3-12-2 06:46 , Processed in 0.06248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