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17|回复: 0

读马廷鸾“四留”家训格言

[复制链接]

1403

主题

41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96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5-11-18 12: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宋度宗年间,右丞相兼枢密使、乐平籍名臣马廷鸾,自幼家境贫寒,“母抱群雏,家徒四壁”,而勤耕苦读,“带经而锄,饭牛而诵”,尔后由社会底层跃居庙堂之高,虽功成名就,但仍然不忘贫穷,保持本色。并以其为人处世的“四留”格言作为传世家训,要求后代儿孙诵记并践行之。这一“四留”家训即: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

其子马端临正是秉承父亲马廷鸾这一“四留”家训的教诲,为人、理家、处世、治学,写下史学巨著《文献通考》,以还造化、还朝廷、还百姓、还子孙,从而无愧天、无愧地、无愧其祖先及后世。这一“四留”家训,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在近8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然觉得有着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马廷鸾“四留”家训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许多有成就的读书人,作为一家或一族之长,对家庭家族成员尤其是子孙后代,为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往往用文字形式对子孙们的言行规范,提出种种劝谕或警戒,这种文字被称为家训,或曰庭训、家规。特别是在宋代,与其经济繁荣相称,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宋代家训不仅形式多样,数量增多,有散文体、诗歌体、条规体等,还有如马廷鸾格言式的“四留”家训;而且内容丰富,涉及伦理、道德、宗法、济世、治家、教育等诸方面,以及如马廷鸾的“四留”家训还涉及自然(造化)。在一些士大夫家庭,就有如范仲淹的《义庄规矩》、包拯的《家训》、陆游的《放翁家训》、司马光的《家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黄庭坚的《家戒》等等,不胜枚举。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时社会发展变化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宋代,过去的门阀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婚姻不重门阀、选官开科取士、土地买卖自由,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逐渐少见,贫富无定势,贵贱顷刻间,穷富易位屡见不鲜。所以,一些家族尤其士宦家族纷纷通过纂述家训,让子孙诵读、切记,规范其思想,教化其品行,诫勉其不轨。在家训涉及的具体内容和制订的目的上,主要是,注重家庭经济管理,提倡辩证的节俭,为治学、科举提供经济支持;注重道德伦理教育,以子孙贤良来支撑家族的兴旺发展;借鉴士族兴衰教训,规范族人言行举止,惩戒族中不肖子孙,等等。以建功立业,修齐治平,长久维系和保持家族在激烈竟争中的优势地位。

正是在宋代众多士大夫家庭广为纂述家训的背景下,已跻身社会上层、居庙堂之高身为右相兼枢密使的马廷鸾写下这“四留”格言,作为家训,让后世传诵谨记,也就势在必然,顺理成章了。

马廷鸾“四留”家训的深刻含义

马廷鸾虽然自幼丧父,家道中落,但马家却是一个家教有方之家,其先人将马家世代相传、共同遵守的立身处世之德总括为“勤谨和俭”四个字。马廷鸾在《碧梧玩芳集》中写道,“叔父驰书为言,欲以勤谨和俭为保家四印,先人欣然是之”,书中就此四字展开论述,主张以之继承家庭的传统,保持家庭的名誉,发扬家庭的美德,认为其要旨在于家人人人严格要求自己,勤于行事,谨于思虑,和以待人,俭以处世,不愧于天地人,不愧于子子孙孙。
马廷鸾言必行、行必果,他无愧为马氏的优秀子弟,从一介穷儒,终成一位忠贞爱国、为官清正、青史留名的贤相,且于其功成名就之后,在谨记先人教诲的基础上,以“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为座右铭,鞭策、激励自己,并流传后世为家训格言。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宋儒思想研究专家、华中师大教授王瑞明先生所说,马廷鸾的“四留”与“勤谨和俭”四个字是一脉相承、一脉相通的,“有所发展,有其精华,那就是把个人、家庭与造化、朝廷、百姓、子孙联系在一起,即保家不忘天地自然、国家民族、人民群众、子孙后代,眼光更远大,视野更广阔”。

马廷鸾的“四留”家训,只有短短的四句话,是一种言简意赅的熟语式体裁的家训,与宋代其它家族的家训诸如散文叙事体,尤其是辑录体(将前人训家教子成文文献辑录成书,如司马光的《家范》)相比,其特点是简约、精譬、深邃,堪为警句、熟语,固可称为格言体家训。这短短的四句话,它涉及个人、家庭与天地自然、国家民族、人民群众、子孙后代的四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马廷鸾的“四留”家训,其出发点是“留”,落脚点是“还”,这个还,我们可理解为或“善待”、或“报效”、或“回报”、或“毋忘”的含义。这四留、四还,其实质、核心在于正确对待“巧”( 向大自然索取之技巧、技能、能力之谓)、“禄”(物质财产之谓)、“财”(金银浮财、钱币俸禄之谓)、“福”(物质精神综合指数之谓)这世人皆企盼、向往的四大欲望;以及正确处理与“造化”(即天地自然)、与“朝廷”(即国家民族)、与“百姓”(即人民群众)、与“子孙”后代四个方面的关系。因此,对马廷鸾的“四留”家训,可否从这四方面去诠释、解义:

第一,要善待天地自然,勿任意使尽索取自然资源之巧,以去巧取豪夺。
第二,要报效国家民族,勿肆意耗尽社会物质财产之禄,以致骄奢淫逸。
第三,要回报人民群众,勿恣意榨尽百姓血汗膏脂之财,以行横征暴敛。
第四,要毋忘子孙后代,勿刻意求尽儿孙自强自励之福,以使损志增过

马廷鸾“四留”家训的现实意义

马廷鸾所处的时代,是距今七、八百年的封建社会,作为身处士大夫阶层的封建官吏,当然有着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如千古传诵的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抱负、境界一样,马廷鸾的“四留”家训表述的思想、观点是应该肯定,即使在今天,也有着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强调的是毋忘自然,不正与我们今天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当然,封建时代的人不可能站在今天的科学发展观高度来谈可持续发展,讲生态文明,而700多年前的马廷鸾就提出“以还造化”的思想,确实难能可贵。古人谓“造化钟神秀”,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马廷鸾主张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不要凭人类自己之“巧”去过分向自然界索取的这一思想,可谓见识远矣!

其次,“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强调的是毋忘国家,不正与我们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要求一致吗?!

应该说,在封建社会“朕即国家”、皇权至上的大环境下,封建官吏的忠君思想是不会动摇的,马廷鸾也不例外。但是历代许多像马廷鸾一样的忠毅爱国之士,他们心目中的朝廷不仅指皇上,而更重要的是指国家社稷。

再次,“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强调的是毋忘人民,不正与我们今天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主张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相通吗?!

我们不能苛求封建官吏能具有今天共产党人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然而,马廷鸾这种“还百姓”“之财”的思想意识,以及他为官恤民的情怀、关心百姓疾苦的政绩,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也不失为今天从政者的历史借鉴。

最后,“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强调的是毋忘子孙,不正是我们今天重视的关心教育下一代、培养四有新人的工作重心所在吗?!

福荫子孙,这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一个重要话题。什么是福?我们今天有一幸福指数的概念,这是一个涵括精神的、物质的诸方面内容的集合概念。然而,自古以来,圣贤之士更重视的是精神,有谓之“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如林则徐谓之对于子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马廷鸾在对待子孙问题上,正是这样一位贤者。

作者:徐行溥 http://myh.lepingshi.gov.cn/Item/13740.aspx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4-12-13 12:57 , Processed in 0.05358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