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姓始祖赵奢墓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王室的裔孙,是赵王之子。他是其兄赵惠文王时期的八大将军之一,与廉颇齐名,善于运兵击敌。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侵略韩国,赵奢奉赵惠文王之命领兵救援韩国,与秦军战于兴下,击破秦军的进攻,大获全胜,立下汗马功劳,因为他的功勋卓著,赵惠文王赐他为"马服君"。赵奢卒后,葬于邯郸紫山,后改名马服山,赵奢的子孙就以封号为姓氏,后来省去服字为马姓。所以赵奢是马姓的始祖。
赵奢的墓茔在河北省邯郸市西北十五公里处,国家级紫金山自然风景区内。紫金山也叫紫山,赵奢卒后就葬于此山。因赵奢被赐为马服君,所以紫山亦名马服山。
马服君墓位居山顶,更增加了紫山丰厚的文化底蕴,紫山是道教、佛教之圣地,山上有"林寺"、"佛光寺"、"玉宝观"等大小寺庙殿堂300余间、宝塔两座、山上还有"紫金书院",均展现出邯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河北省邯郸市马服山上马氏始祖赵奢墓
马姓第一世祖马援墓
马援(前14-49)东汉茂陵人,字文渊,初依隗嚣,后归光武。隗嚣叛据陇西,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因此破嚣。建武中拜伏波将军,征交趾,平之,立铜柱以表功。武陵五溪蛮反,援复将兵讨之,时年己六十二岁,曾对宾客讲:"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后果然死在军中,封新息侯。为后世子孙尊为第一世祖。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在帮助刘秀夺取天下,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葬于陕西扶风县城西南13.5公里处,东北距东伏波村600米、西北距西伏波村300米。原有墓地十亩,今已辟为耕地。墓前原有华表一对,石案一座,已毁。现仅存石碑二通,一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45)后裔立的"始祖伏波将军马公援"碑、另一通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陕西巡抚毕沅书、扶风知县熊家桢立的"汉伏波将军马公援墓"碑。1956年马援墓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扶风县马援墓
马超墓
马超(176-222)字孟起,东汉扶风茂陵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马超出身凉州豪族,为三国名将,他一生征战疆场,英雄无比。其父马腾,东汉末起兵反对曹操,兵败,被灭满门,马超率父亲旧部,屡败曹军,后归附刘备,兵至益州(成都)城下,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始有蜀汉基业,马超首立大功,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一,与关、张、赵、黄并列,功封定西将军斄乡候。三国蜀汉刘备称帝后,拜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平阳关(今勉县老城)。章武二年(222)病逝于勉县,即建墓安葬于此,卒年四十七岁,追谥威侯。马超英雄善战,名满天下,诸葛亮评他"兼资文武、雄力过人、一世之杰"。据《勉县新志》记载:汉征西将军马超墓在县东(原老城)五里,地名"马场"。马超墓北依米仓山、南临汉江水,隔江与定军山下武侯墓遥相对应。几百年来,负有盛名,几经沧桑,往日墓间松柏参天,亭阁相连,墓地蔚然肃穆的景象,今已不复存在。
陕西省勉县马超祠墓大门
墓前有一所大院,俗称"马公祠",祠内现有古建筑20余间,山门、大殿、墓塚在一条中轴线上。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马超大型泥塑像一尊,面颊丰满、虎背熊腰,栩栩如生,神情威严猛壮,大有"扶风勇冠当年"的英姿。龛下马岱、庞德两员偏将站立,威武雄壮,望之令人肃然起敬。东西厢房辟有《曹刘定军山之战》和《马超生平》两个展室,给游览马超墓增添了新的内容。
马超墓在祠后的小山坡上,墓茔四周有花墙围护,墓前竖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马超墓祠,历代数经修葺,最后的一次大修,在清代嘉庆年间,其建筑都为清代风格。
马超墓还有一处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城南桂林乡马超村。马超卒于蜀汉的鼎盛时期,其墓规模宏大,因年代久远,原貌已不复睹。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过。墓周栽植柏树,砖筑围墙,专人看守,春秋祭扫。
马超墓坐北向南,墓室内有石门、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文革"浩劫,马超墓遭到严重破坏,新都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重新整修,列为县重要文物遗址,立碑保护,墓碑上刻有"汉骠骑将军凉州牧马公超墓"。
马周墓
马周(601-648)字宾王,山东茌平人,早年旅长安,客居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631)唐太宗诏百官言得失,常何武人,不涉经学,马周代书20余条,太宗阅后,奇而问常何,回答此乃家客马周为臣代笔,太宗即诏之,与语大悦,即任命门下省当值,后提升监察御史。
马周才智过人,善于奏事,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所以屡次加官,位及中书令(宰相),马周忠于国事,因劳累过度而积劳成疾,华年早逝,仅活了48岁。他去世后,唐太宗非常痛心,为其举哀,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马周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5公里的上古村,封土堆为圆锥形高4米,直径72米。墓南原有神道碑一通,唐上元元年(674)立,许敬中撰文,殷仲容书,方座螭首,高36米,宽116米,碑额前书四行,每行3字为:"大唐故中书令高唐马公之碑",碑身铭文都漫漶不清,下半部更严重,此碑已移入昭陵博物馆。马周墓还有一座,是在其家乡山东省茌平县城关镇马村,离县城一里处。
马燧墓
马燧(726-795)字洵美。原籍陕西扶风,后徙居汝州府郟城县(今河南省郏县)临汝乡石台里。马燧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大唐帝国还处于太平盛世。但因玄宗荒淫腐朽,藩镇势力日益膨胀,天下动乱。马燧稍长,举度魁伟,沉勇多谋,博通兵书战策,尤其用兵之法。安禄山反,马燧率兵东征西讨,屡建奇功,成为中唐一代名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鞍马上劳顿,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唐德宗朝进中书门下司平章事,迁河东节度使,兵部尚书,封北平郡王,迁光禄大夫兼侍中,为马氏宗族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武职宰相。
马燧墓在今河南省郏县南关西。墓塚高大,周围330平方米,墓碑上书:"唐北平群王马燧之墓"。民国30年重新修葺过,文革(1968)被毁坏。现为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廷鸾墓
马廷鸾(1222-1289)宋饶州乐平人,字翔仲,号碧悟。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登进士第。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马廷鸾墓在江西省乐平、德兴两地交界处。廷鸾卒后与夫人张氏合葬于德兴县界田镇刘家村玉莲塘,癸山丁向,玉莲塘在莲花形山下,为一小湖泊,水质清澄,绿波涟漪,风景幽美。2000年由泰国马氏宗亲总会和马廷鸾后裔对马墓修葺一新,墓前左侧立有一块石牌坊,镶嵌着一块黑色花岗岩石板墓碑,上面镌刻着马廷鸾的生平事迹,墓的两侧为白色大理石栏,显得庄严肃穆,蕴含马廷鸾的"品高青松、意志挺拔;性洁白鹤、德行楷模"的高尚品性。此墓现为乐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端临墓
马端临(约1254-1344)宋饶州乐平人,字贵与,号竹村,马廷鸾次子。博学深广,酷爱历史,以荫补承事郎。宋亡,隐居教授乡里,历任慈湖柯山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远近师之。马端临博极群籍,著述甚丰,尤其是他化20多年的光阴纂成的一部史学巨著《文献通考》有其特出的贡献。马氏出身相门,见解独到,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全书体大思精,博及古今,为后人鉴古知今,理政治国,提供了丰富的真实学问。马端临也因此被当代学者尊为中国十大史学家。
江西省乐平市马廷鸾墓
马端临墓在江西省乐平市鸬鹕乡凤凰山石里村东南约300米的山岗上,又称"马氏崮"。墓坐北朝南,西濒乐安河,距河岸不到100米,两翼低丘坡相对应,整个地形似"飞燕投河"。此墓在1958年被盗掘过,1963年省考古队实地考察时,墓碑尚在,并拍有照片。1967年,墓又被挖掘,大量长度不等的条形大麻石及陪葬物被盗,仅存一残坑。现墓前竖有墓碑,1985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祠堂博览 马慕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