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7|回复: 0

再评三种“几世孙”的算法

[复制链接]

1402

主题

41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89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6-3-9 19: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修《谱》高潮中一个突出问题

2001年初,文化部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与方志、正史等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全国各地兴起一次修编家谱的高潮。浙、闽、粤宋宗室族群积极响应。
珠三角宋宗室后人尤其热心修谱,原因有二:一因其先祖或为官粤桂、或殉国崖海、或避难岭南,经700余年繁衍,均已蔚成大族,英才辈出,有自豪感;二因近世许多族人迁徙境外,在异乡、为了生存确实需要宗族关系,有实用感。因此,家乡振臂一呼,境内外踊跃赞助。
以江门市新会区霞路村为例,该村始迁祖赵宗逞与兄宗远的曾祖赵必樘,是宋太宗派宗室亲臣,公元1279年于崖海殉国。遗子良钤、良骢,由恩人林获抚养于新会睦洲。良钤于1283年起义抗元被害;良骢生友通,友通生宗远、宗逞,后来二人分别迁居台山浮石和霞路。现霞路赵族留村4000人,居境外4800人,居境内村外的人甚多,未统计。旧谱《霞路赵氏族谱》于明末(约1633)修成,1702再修,1895修得新谱。此次最新谱用7年时间、于2010年底修成。
此次修谱过程中,发现本《谱》与多个宋宗室后人族谱都遇到过两个问题:一是本族入粤始迁祖是谁?旧谱说是赵必樘、新谱说是赵必次;二是始迁祖是宋太宗的几世孙?或说十世孙,或说十一世孙。
第一个问题,经族人赵银英等历时两年半调研,终于查明,赵必樘是本族入粤始祖,得到台山宗亲与国内外的公认。遗憾的是,鲁、苏、闽、岭南有些宋宗室后人,其先祖是谁,至今仍在查考之中。
第二个问题,赵必樘是宋太宗的几世孙?史料上有三种学说及其算法:甲说算出是十世孙,乙説九世孙,丙说十一世孙。从纷繁的史料看来,这个算法问题,不仅是霞路一村族谱的“小”问题,而且是其他姓氏也长期普遍存在的全国性的大问题。近年来在多种谱牒、报刊、网络中屡有探讨。笔者前曾试评,现再提孔见,期待抛砖引玉。


二、 三种亲属称谓序列


亲属称谓,通常以三种序列出现在正史、方志和族谱中,即(一)世系序列;(二)单世相互称谓序列;(三)族群崇祖称谓序列。
2.1 (一)世系序列
世系,就是一个族群,按血缘先后,以文字或图表把多世的人排成一列。例如,《尔雅·释亲》:“父为考”,“父之考为王(祖)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
2.1.1世系中可以给各世人编上号
为便于描述各世,可使各世以自然数编上号。以谁为第一世,根据编号者的需要来指定。如下一段世系可作a、b、c、d 等 4种编号:
[人名] 宋禧祖—顺祖—翼祖—宣祖  —太祖  —德(字辈)—惟  —从 — 世 —令(字辈)                        
[a编号]第一世—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十世
[b编号]                   第一世——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世
[c编号]                            第一世——二     —三  —四  —五  —第六世      
[d编号]                                    第一世 ——二  —三  —四  —第五世
2.1.2 世系序列的特点与功能
世系中所有相邻两世,都是按“父—子”关系顺向排列,即按血缘先后列出各“世”。“第几世”后既不带“祖”、也不带“孙”。
说明谁是“几世祖”、谁是“几世孙”,是其他序列的功能。
2.2 (二)单世相互称谓序列
2.2.1在世系中指定一人(世),对其先后任一人(世)怎么称谓?

此人称其所有后代为“孙”辈、所有先世为“祖”辈。例如,在上面a列世系表中指定第五世者为称谓人(己身),他顺向称第六世及以下各世为“孙”、溯向称第四世及以上各世为“祖”。这个“孙”,不是狭义的“子之子”、而是广义的“后裔”;“祖”,不是狭义的“父之父”,而是广义的“先祖”。例如,称第八世者为曾孙、第三世者为祖父。
2.2.2“孙”、“祖”二字的广义史据
“孙”、“祖”两字能作这样的解释吗?大批史料证明:不但可以,而且常用。《礼记·杂记》:“孙谓祖后者”;朱熹《礼仪经传通解·卷五》:“孙犹后也。疏曰:言继后嗣也”。祖是谁?谁之后?皆指“己身”。即“己”之“后代子孙”意。
“孙”和其它字組成词时,尤其频繁地以广义应用于各代史籍之中:《尚书·周书·武成》、唐玄宗《记泰山铭》、宋·祝穆《武夷山记》等文中的“曾孙”和“孝孙”;《史记·本纪第四》的“末孙”;杜甫诗《别李义》的“诸孙”;辛弃疾诗《寿赵守(伯瓒)》的“天孙”;马援、白居易、宋太祖、苏洵等文中的“子孙”;以及多篇古诗、文中的“王孙”;……直到《三江赵氏族谱》里的“神孙”;所有这些“孙”字,都作“后代”解。千百年来,绝大多数读者都很清楚“孙”字的广义,仅有少数读者认为“孙”字只能作狭义的“子之子”解。
2.2.3溯向、顺向称谓
溯向称谓
[名称]宋僖祖—顺组—翼祖—宣祖—太祖
[世系]第一世—二世—三世—四世—第五世
[称谓]高祖←  曾祖←祖父←父←  己身
顺向称谓
[名称]太祖—德字辈—惟  —从  —世  —令  —子  —伯  —师  —希  —与 —孟字辈
[世系]五世—六世—七世—八世 —九世—十世—11世—12世—13世—14世—15世—16世  
[称谓]己身→子   →孙→曾孙 →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九世孙)
2.2.4 远世后代只能称为“几世孙”
史料中,己身对近世后代,多称其专用孙名;对稍远世代(上表第10至13世者),有时亦用“几世孙”,例如称云孙、或八世孙;
但对更远世代(如第14世者),若称“耳孙”,后代意见就不统一,因为《尔雅》专用“孙”名已8个,已难记难用,宋《仙源类谱》不再称之为“×孫”、而专称之为“九世孙”。对于更远后代,就更是只能用“几世孙”来称谓了。
史料上,“己身”(称谓人)称近几世后代仍为“子、孙,曾孙、玄孙”,但在计算逻辑上则为“一、二、三、四世孙”。
同理,溯向称谓的远祖“几世祖”也类此产生,但称谓父、祖、曾祖为“一、二、三世祖”,则常见于更早的史料中。
有了这种称谓后,就解决了任何一人(世)对其任何“祖”、“孙”的称谓。
2.2.5“九世孙”中的字义
“九世孙”里的“孙”,按上文作“后代”解。“世”,作“父—子”一次解;王安石《周官新义》:“父子相代谓之世,世之所出谓之系。”意即六世者是五世者经历了一世的第一世后裔,七世者是五世者经历了两世的第二世后裔;故十四世者是五世者的第九世后裔。这个“几世”,来源于“父—子”次数的量词。《史记》、《旧唐书》、宋《仙源类谱》….均用此解义和计算。
2,2.6 单世相互称谓序列中其他世者对“己身”怎么称呼?
各世“孙”辈对“己身”的溯向称谓各有不同,由上表,第六世者溯向称第五世者(己身)为父,第八世者称己身为曾祖父;第四世者顺向称己身为子,第二世者称己身为曾孙。这样,在此序列中,“己身”的“被称谓”,多到不可胜数。要在上表中全列出来是不可能的。
然而,如果按照《史记》等解义算法列表,则表中任何两世之间的相互称谓,依以“己身”为中心,按对称世数,即可查出。“己身”无需(也不可能)戴上任何固定称谓。《尔雅·释亲》原文:“谓吾(己身)舅者,吾谓之甥也。”;欧阳修家谱说:“上承其高祖为玄孙、下系其玄孙为高祖。”意思是,(四世祖)高祖称“己身”为玄孙、(四世孙)玄孙称“己身”为高祖。即从对称世数,可以简捷地查出相互称谓。亦即一个序列表,完整地表述了任何两世之间的相互称谓。
2.3(三)族群崇祖称谓序列
2.3.1 族群崇祖序列定义

在世系上,某房、或某支始迁某地的人,为了尊崇祖先,认定某人为该族群的“一世祖”,此族群全体即作为称谓人,不仅该人的儿子、而且该人的所有后代,都称他为“一世祖”;而称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为二、三、四世祖。大小族群各自有其一世祖
例如,赵德昭房(这族群)尊德昭为一世祖,子惟字辈、孙从字辈便是本房的二、三世祖;笔者为宋太宗派赵元份房的三十一世祖。
这个族群认定了德昭是“一世祖”后,称德昭的父、祖父、曾祖父做什么?称宋太祖、宣祖、翼祖做一、二、三世祖;其余类推。
2.3.2 本序列的特点
这个序列有两个特点:第一,各个“世祖”在整个序列中都是只有一个。如上例,在德昭房里,只有德昭一人是“一世祖”;三世祖者对二世祖者作族群崇祖称呼时,亦称为二世祖。(单世相互称谓序列里,则“一世”德昭是惟字辈的一世祖;“二世”惟字辈是“三世”从字辈的一世祖,所有父辈都是子辈的一世祖,“一世祖”不计其数。)
第二,一世祖的后代,世数越,其在族群中的世祖序数越大,例如德昭的曾孙被称为四世祖。(单世相互称谓序列里的先祖,则越,其世祖序数越大;同是增大,方向相反)。

三、 在史料上怎么区分三种序列?


以上三种序列,都有“几世”的编号,但是各走各的号,不能相混。读史料,怎么区分属于哪个序列呢?很简单,由其所在词句决定:
3.1 凡在“几世”之后既无“祖”又无“孙”时,是世系序列
3.2 凡在“几世祖(或孙)”前后有单世的“称谓人(或世)”和单世的“被称谓人(或世)”,是单世相互称谓序列。例如:“(李渊)[被称谓人],凉武昭王暠[称谓人]七世孙也。”“(宋)太宗[称谓人]五世孙清源侯(赵)士敒[被称谓人]”。
3.3 凡在“几世祖”之前有明写或暗示某族群作为称谓人,是族群崇祖称谓序列。例如:“商王(赵元份)乃(宋)太宗首派,今(元份房)[族群]以此为第一世之祖”;《浚仪赵氏三江族谱重修序》:“士敒公由汴入福,居于连江,为(士敒支)[族群]始迁之祖。必迎公由闽入广,官羊城,….为(必迎支)[族群]再迁之祖。良韶公避讎晦迹,徙居三江,闢基創业,是为(三江赵族)[族群]三迁之祖焉。”
一旦区分了是哪个系列后,就得按照该序列定义来理解、防止误用其它序列编号。
史料上“几世孙”之所以有三种算法,主要来源在于对用词的不同理解和对三种序列的差异认知。


四、赵必樘究竟是宋太宗的几世孙?


这是一个单世相互称谓的问题,应当在此序列中找答案。上文谈到,史料存在甲、乙、丙3种说法或算法。它们各自有其试图自圆其说的解释、支持的史料、和使用的人群。哪一种逻辑性最严谨、支持史料最丰富、使用人群最众多的呢?下面试作比较。
再列一次比较表:
名称    宋太宗→元字辈→允 →宗  →仲  →士  →不  →善  →汝  →崇  →必字辈
世系    第一世 第二世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11世
称谓名  己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  来孙  晜孙  仍孙  云孙   
甲算法  己身    一世孙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世孙
乙算法  己身    子      一世孙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世孙
丙算法  己身    二世孙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11世孙
可见赵必樘是宋太宗的十世孙。
【甲说算法】
甲种学说的算法逻辑最谨严、史料最丰、使用者最多。试举一批例证:
(1) 在论述夏桀之世的《存真》中就载有:“晜孙者,玄孙之孙,己之六世孙也。”即:
     世系:第一世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世
     称谓:自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来孙 晜孙
己之几世孙称谓:   一世孙  二世孙   四世孙   六世孙
在世系序列中排在第七世者,是第一世者的第六世孙。
这种“几世孙”的算法,也可说是定义。(可见“世系”的“第七世”和“己”对其称谓为“六世孙”的不同。这是两个编号序列。若在世系中“己身”编为第五世,则晜孙编为第十一世,按照“父—子”次数来算,仍可算出儿子为己的一世孙,晜孙为己的六世孙。)
(2)《史记·赵世家》计算方法同《存真》。该文谈到赵鞅做梦,有“几世孙”一词:“(帝说)‘适余将以胄女(虞舜的后代之女)孟姚(姓姚字孟、即娃嬴)配而(通尔,指赵鞅)七世之孙。’” 这个“七世孙”是怎么算出来的?
世系:(第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
人名:  赵鞅——→毋恤——→ 浣——→ 籍     → 章——→ 种——→肃——→武灵王
   (简子) (襄子)(献侯)(烈侯)(敬侯)(成侯)(肃侯)(惠后为孟姚)
                 ↓     ↑
                                        武——→
                                      (籍之弟)
鞅之几世孙:  一世孙 二世孙 三世孙 四世孙 五世孙 六世孙  七世孙        
【注】1.赵浣两度在侯位,算一世。
   2.《赵世家》注释有多种,也有说赵鞅为第一世、武灵王为第十世的。本文认同有的史料把毋恤弟桓子曾驱逐“浣”、自立于代地一年的事视为叛乱、而不作为一世;
   3.赵籍与弟武公先后为侯,本文按宋昭穆同位论,作为同世。
    故武灵王是第八世。《赵世家》原文写“七世孙”,无误。
(3)《旧唐书·高祖本纪》:“(渊),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其世系:
李暠(第一世)—歆(第二世)—重耳—熙—天锡—虎—昺—李渊(第八世)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称“八代祖彤,后魏征南将军”(世系略)
(4)唐宪宗时太常博士林宝撰的《元和姓纂·天水赵氏世系》:“(赵)融曾孙密,密次子嶷,六代孙超宗,......。”结合《魏书·赵逸传》:“(赵)逸父昌,......逸伯父迁,迁玄孙翼。翼从子超宗。”其世系为:
   ↑长子某—昌——逸(迁之侄)
赵密—¦                ↑某———————超宗(翼之从子)
   ↓次子嶷—迁——某——某——某¦
                 ↓翼(迁之玄孙)—某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注:以上引用的是《元和姓纂》和《魏书》的原文。
(5)南宋丞相史浩主编《仙源类谱》卷一第一、二页:“太祖皇帝下第六世仙源类谱卷第一”,说第六世(令字辈)是“太祖皇帝(第一世)的 来孙(五世孙)”。其世系: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太祖—德字辈——惟———从———世——令字辈
自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来孙
太祖的 一世孙        三世孙        五世孙
(6)元后期丞相脱脱主编的《宋史》,载孝、光、宁、理宗是太祖的七、八、九、十世孙。(请读者自行计算验证)
(7)大批宋代墓志、谱牒等史料都采用这种算法。例如元至顺元年(1330)撰的《汴水赵氏仙源族谱序》中有“故商恭靖王十世孙潜江良韶敬书”,就是甲种算法。
(8)《元史》主编之一宋濂,于洪武九年(1376)撰《赵氏家世代源流表》:“而太宗五世孙清源侯士敒,建炎己酉(1129)扈高宗南渡,徙连江。五代而建安郡王必迎以大参军入广,….”
近代现代大批学者和史料都采用这一算法,代表了这一算法拥有最大的使用人群。
(9)近代史学宗师陈垣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说,:“琏,大觉怀琏,与(契)嵩皆云门四世孙,所谓同高祖昆弟也。”即用凡俗单世相互称谓来说明佛门传承。
第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第五世
“高祖”——“曾祖”——“祖父”——“父”——  嵩,琏
(10)前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全书中都用甲法。
(11)现代史学家邓广铭在《岳飞传》中引用《宋史·孝宗本纪》,即甲种算法。
(12)当代宋史专家陈智超验算了两处《宋史》中的“几世孙”,确是甲种算法。(他指出不管他人采用什么算法,宋宗室后人修《霞路赵氏族谱》等谱牒时,都应使用《宋史》这种算法。)
(13)现代使用甲种算法的学者及其著作很多,例如:陈振的《宋史》,游彪的《正说(宋)十八帝》,赵益的《西风凋碧树》,史式《我是宋朝人》,吴蔚《宋史疑云》,美·贾志扬著、赵冬梅译的《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甲种算法,立说久远,权威史籍浩繁,使用人群众多,于此可见一斑。
【乙种算法】
这种算法,认为子不是“孙”,要把子和“孙”分开(同时把父和“祖”分开),试图令“几世孙”中的“孙”还保留“子之子”(和“几世祖”中的“祖”保留“父之父”)的狭义,但是没有保住。
按乙说逻辑,“己之子”不算“孙”、“己之孙”才算“孙”、作“一世孙”;那么“孙之子”也不能算孙、作“己之二世孙”,要“孙之孙”才算“孙”、作“己之二世孙”了。然而,乙种算法,孙之后,相邻每代却又算一世孙,这个序列只有“子之子”一个狭义的“孙”,其他所有后代的儿子仍然作“广义的孙”解。此说逻辑不够谨严。
而且,按此逻辑,“己之父”也不算“祖”,“己之祖父”才算“祖”、作“己之一世祖”,史料只是偶一看到。大量史料见到的,都是己之先一、二、三世者为己之一、二、三世祖。以清代诸儒算法为例:
郭善兵《概述清儒关于周代天子宗庙礼制的研究》:“….七庙应由周王朝始祖后稷以及在位天子六世祖以下六亲庙组成。”即在位天子之父为其一世祖,即甲种算法。清儒孔广森、万斯同、许宗产等….都用这种算法。
乙种算法在单世相互称谓序列中使用了狭义的“孙”定义,造成计算逻辑不够严密,采用的史籍和人群极少。
【丙种算法】
这种算法,自己定为世系中第一世,把第几世者称为自己的几世孙。如太祖定为第一世,令字辈是第六世,就称令字辈为太祖的六世孙。这样就把世系序列和单世相互称谓序列的编号混淆,弄错计算逻辑。
使用这种算法的书籍和人群不少。特别是孔子家世讲“几世孙”时也使用丙种算法;奇怪的是,讲“几世祖”时,它却仍然用甲法:仍认为孔子之父是孔子的一世祖,祖父是二世祖。丙法“几世孙”和甲法“几世祖”的算法不对称。
丙种算法算“几世孙”时,既然儿子是自己的二世孙,那么按逻辑运算,一世孙是谁呢?当然就是自己了。自己和自己的一世孙是两代人,这种算法却把他们合成一代人了!这是什么逻辑?丙说者要解释通这个问题,才能自圆其说、使人信服。
结束语  本文认为,在三种算法中,甲种算法,逻辑谨严,语义明确,而且立说如此久远;赞同它的权威史籍如此浩繁(如《史记》、《旧唐书》、宋《仙源类谱》、《宋史》、《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使用它的人群如此广大(上述史学家和史籍仅是一部分)。特别是宋朝廷的《仙源类谱》和《宋史》采用这一算法,宋宗室后人更值得考虑。此次修谱,除《霞路赵氏族谱》采用、解决了这一突出问题外,据知还有不少人也认同这种算法,相信将来全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


【后记】本文初稿《试评三种“几世孙”的算法》曾蒙周清澍、陈智超、赵焕庭等老师指正,谨致衷心的谢意。现为2014.02.18自校新版。

作者:赵宇就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4-10-26 04:22 , Processed in 0.04139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