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华马氏网 首页 马氏文化 查看内容

赵奢为赵武灵王之子考辩

2016-3-28 14:15| 发布者: 马庆喜| 查看: 186| 评论: 0|原作者: 马善田 蔺朝国

摘要: 赵奢是赵武灵王的其中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中都很笼统,未有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但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经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闻名于世,大将赵奢又以“阏与之战”成就功名,赵武灵王与赵奢是宗室关系早在古代就被历史学界所公认,但据笔者查阅史料和考证,他们之间不仅是宗室关系,更确切的说,他们之间是父子关系,赵奢是赵武灵王的其中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中都很笼统,未有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但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

古籍文献或现代书籍中对赵奢身份的记载。据《世本》(辑补)、《姓谱》、《元和姓纂》、《万姓统谱》等考证云:“赵王子奢封马服君”。记载了赵奢是赵国王子。《世本》一说是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写,是一部自黄帝以至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原书已失,仅存15篇。至清朝,其中有《世本八种》(清嘉庆戊寅仲夏琳琅仙馆雕刻版,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茆泮林辑本,计有《帝王世本》、《诸侯世本》、《卿大夫世本》、《世本氏姓篇》等篇目,它和《左传》、《史记》的记载有不一致之处,但仍是姓氏方面和重要典籍,但对马氏源于赵氏及以上世系均有详细的记载。江都县秦嘉谟的辑补本,多为治史者引用,对马氏辑本中云:“马氏,本自伯益之裔,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这是目前为止记载马氏立姓及源流最早的一部古籍文献。

还有南北朝王俭的《姓谱》,其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也比较近,也有明确记载马氏的来历,云:“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亦为赵将,子孙以马服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遂为扶风人。”到了唐代初、中期,国势强盛,出现了贞观和开元之治,谱学兴起,主要是朝廷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纂修家谱,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姓氏谱书、宗谱。

路氏的《姓略》、《衣冠系录》;孔至的《姓氏杂录》等书相继问世,唐太宗又命魏元冲、柳冲等撰《贞观氏族志》一百卷,收录293个姓氏,1651家。唐高宗时修成《高宗姓氏录》,收录235个姓氏,2287家。唐玄宗又命吴兢等续修《大唐姓氏录》一百卷。还有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氏族谱》一卷等,有20余部。但现在仅残存高士廉等纂修的《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敦煌文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最为完整的却是林宝的《元和姓纂》,一直流传至今。

唐代韩愈是我国继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大家,又是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一代文宗”。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其父亲曾做过潞州铜鞮县尉、武昌县令等官,但他幼年时,父母先后去世,由长兄韩会抚养。韩家与马家为世交,当他的兄长韩会去世后,他到京城投靠其堂兄韩弇时,此时的韩弇与时任北平郡王马燧的侄儿马弇一起出使到了吐蕃。在唐贞元二年(786),吐蕃大将尚结赞领兵攻占了盐(今陕西省定边)、夏(今陕西靖边境内)二州。朝廷任命马燧为绥、麟、胜招讨使,马燧受命率领河东军与骆元光、韩游怀等部会师,并一同前往征讨。行至石州(今山西省离石)时,河曲地区的六个为胡人占据的州都向马遂投降了,于是马燧将归降的兵士迁徙到到云州、郑州之间。尚结赞听到马燧等大举出击的消息后,就对他的部下说:“唐朝的良将只有李晟、马燧、浑瑊而已,要用计谋把他们除掉。”尚结赞心知肚明自己敌不过马燧率领的大军,就屡次派使者入朝求和。当时朝廷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唐德宗先是站在主战派一边,不答应吐蕃的求和请求,马燧作为主和派首要人物,屡次上书,竭力劝说皇上应与吐蕃会盟通好。翌年,唐德宗派遣浑瑊率使团出使吐蕃,但唐德宗和马燧等人都中了尚结赞的计,使团一到吐蕃就被扣押,而且双方还进行了一场混战,在这场混战中韩弇战死,只有浑瑊只身逃回,其他随从人员都被扣押了起来。后来吐蕃只把马燧的侄子马弇、宦官俱文珍和浑瑊的部将马宁放了回来,而继续把使团其他人分别囚禁在河、廓、鄯三州,并且放风说是为了报答马燧之恩,施以离间计。唐德宗听说后,十分震怒,因此而解除了马燧的兵权,只授与他一个司徒兼侍中的空职。

唐贞元二年(786),韩愈才十九岁,他来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一连考了四次,才于贞元八年(792)登上进士第,为谋求一官半职,他又连续参加了由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辞”科考试。贞元十二年(796)才被任命为观察推官。这期间他几乎穷困潦倒。一次,马燧下朝回府,韩愈站在路中拦住马燧的轿子,马燧询问中得知他是韩会和韩弇的弟弟,想到韩弇因自己误中吐蕃尚结赞之计,而导致韩弇死去,心中顿生怜悯之意,将韩愈带回府中,收留了韩愈,并当面吩咐其子给予了韩愈不少的帮助。让他在王府教授其子马汇、马畅读书,闲暇时自己温习功课,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在马家住了二年时间,韩愈对此感激涕零,牢记马家对他的恩德,所以,他亲眼见到马燧祖孙三代去世,很是伤心,亲自给马燧的长子马汇、孙子马继祖、马燧的儿媳卢夫人撰写了墓志铭或行状,其中他在唐贞元十九年(803)给马汇撰写的《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中曰:

“君讳某,字某。其先为嬴姓;当周之衰,处晋为赵氏;晋亡而赵氏为诸侯,其后益大,与齐、楚、韩、魏、燕为六国,俱称王。其别子赵奢,当赵时,破秦军阏与,有功,号马服君,子孙由是以马为氏。”

行状中说,正因为“愈既世通家,详闻其世系事业”,必然对马家世系知根知底,而对唐政府修纂的《贞观氏族志》、《大唐姓氏录》,或者马家传下来的《马氏宗谱》,他都亲眼见到过则是无疑的。为一家三人撰写墓志铭或行状,这在韩愈所有的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另二篇是《扶风郡夫人墓志铭》、《殿中少监马君墓志》。现保存的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纂修的《西秦扶风马氏宗谱》,时任中宪大夫、知凤翔府事同江王俊作序曰:

“考其先世为颛顼之裔,季胜之后,姓嬴氏。其后之从赵氏者,自造父以平偃之功,封赵城始也。其后之从马氏者,自王子奢,以击秦之功称马服君始也。嗣是由晋而之秦,由茂陵而之扶风。自汉以后,名著当时,声施后世者,代不乏人。”

张子瞻、曹延植作的序曰:“按马氏祖季胜,出自伯裔(伯益)则嬴固其姓。造父封于赵,子孙皆以赵为姓,则赵固其族。自王子奢封马服君,其后遂以马为姓,则马固其氏矣。于是知赵则氏于国也,马则氏于爵,兼氏于官也。而且古重赐姓,故立有德者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之姓,谱则志。”

虽然年代晚了些,但与韩愈等所说的相符。

唐代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所记载的也不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的。作为另一位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与宋祁等人合修的《新唐书》,在其《宰相世系表》中亦明确记载了赵奢为赵国王子。到明清时期,都有谱学大家对赵奢的王子身份作了定论。

如清初王相的《百家姓考略》中云:“马,羽音。扶风郡,系出赵姓。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以为氏。汉有马援。”

一直到现代,众多姓氏学专家、学者都对赵奢的王子身份作了定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的世袭制度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自有夏以来,这种“家天下”中国社会特有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由一家之姓氏世袭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到西周时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据《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最基本的一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分,赵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自天子以下的各级贵族,仅嫡长子才能确立为宗子,即其国君是按嫡长继承的传统世袭的,他相对其他诸庶子来说是为大宗,诸庶子即为小宗,大宗在政治地位上是绝对高于小宗的。

就现有的文献记载,赵氏先祖父死子继是无任何疑问的,至于是否按宗法制的规定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则是在赵衰追随晋公子重耳出奔狄,娶狄女为叔隗,生子赵盾才有了记载。赵衰随重耳经过十九年的颠沛流离生涯,直到重耳归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感激赵衰的辅佐之功,把自己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赵衰,是为赵姬(名失考),后生子赵同、赵括(与赵奢子赵括不是一人)、赵婴齐;这位赵姬非常贤惠,是个非常明事理,且心胸宽大的女子,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盾为才,固请公子,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他坚决要求赵衰把叔隗母子接回,赵姬说:“得到新宠而忘记旧好,是无义;爱好新欢而轻慢旧妻,是无恩;曾与别人同在贫境中生活,富贵后不再顾及别人,是无礼。这些基本道理都不讲,怎么指使别人呢?即使是我,也不会再侍奉你的。” 被赵衰婉言拒绝,她又去求父王晋文公,赵衰这才接回赵盾母子。赵姬又苦苦请求晋文公和赵衰,把嫡妻的位置让给季隗,自己屈居其下,这样,赵盾就有了嫡子身份。后来,她发现赵盾很有才干,就让赵盾承继了嫡子之位,本来她是晋文公的女儿,她生的儿子为嫡子是无可厚非、天经地义的,但她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亲生的儿子降低到庶子的地位,自己也甘居庶妾,让叔隗为嫡妻。

公元前622年,赵衰去世,赵盾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了他的职位,后又成为晋国主持国政的正卿。赵盾是为赵氏的宗子,在家族内就如宗长,统管赵氏家族事务,包括管理赵同、赵括、赵婴齐和赵氏族人,在宗族内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但毕竟赵姬是晋文公的女儿,后赵盾思来想去,认为由他来继承宗长,这不符合宗法制,所以才有了他还嫡之举,起因是晋国立公族之事,赵盾身为正卿,理所当然的为公族大夫,但他请求晋成公以赵括为公族大夫,而自己甘愿由庶子充当的旄车之族,很明显他是要将嫡子的地位还给赵姬所生的儿子赵括。虽然晋成公答应了他的请求,他由嫡子降为庶子,由大宗降为了小宗。但此后因种种因素,嫡长子之位还是由赵盾的后裔继承,但却证明了这一点,就是最迟也在这时嫡长子继承为原则的宗法制己为赵氏先祖接受,并予以遵守。战国初年,赵籍立国后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恰恰由于此次发生在赵氏家族内的让嫡、还嫡事件,为后来的赵氏家族内部夺嫡埋下了祸根。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中,夺嫡自赵朔时始,一直到赵武灵王时几乎是每代都有,而且付出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手段是极其残忍的,场面也是极为血淋淋的。赵武灵王五年(前321),娶韩女为夫人,其子赵章是嫡长子,并立为太子。到十六年(前310),赵武灵王游大陵时,他在梦中梦见处女鼓琴而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美丽少女的纯情歌声使得赵武灵王神魂、颠倒,总是沉醉在无限的暇想之中,挥之不去。每当与大臣们饮酒到兴头之时,就谈起了他的美女之梦,并且非常想见到此女。一位名叫吴广的大臣,灵机一动,趁势将自己的女儿娃嬴(即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因孟姚长得非常美,忧如他梦中的仙女,因而受到赵武灵王的宠爱。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赵灵吴女》中说:“数微言后有淫意,太子无慈孝之行”,赵武灵王就以此为借口“废后与太子”,而把孟姚立为后,史称“惠后”,所生之子赵何由庶子(别子),因母而立为太子。时隔不久,赵武灵王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引发了“沙丘之变”。沙丘之变之后,李兑因平乱功,谋得赵国司寇之职,地位仅次于公子赵成,公子赵成不久去世,李兑开始独揽大权,大肆迫害赵武灵王近臣,赵奢极可能参与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目睹了“沙丘之变”的始终,作为庶子,他一生小心谨慎,连后来带兵打仗也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据刘向《战国策·赵策四》中记载,此时才有了他“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辖今张家口以东,昌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他避难到了燕国,正好燕昭王招贤,因他是赵国公子,而且有才干,因而受到重用,任命他为上谷太守,古时地方官军政合一,太守具有带兵打仗的职责。大宗与小宗之分大宗、小宗的确定,必须从一个家族的始祖讲起,周朝的大夫、士阶层家族的始祖,一般是国君的别子。按照宗法,国君的次子以下各子,即嫡长子的弟弟,就是别子,韩愈撰写的《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中已说明赵奢是别子。但是别子不能与长子即继位的哥哥同祖,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这些别子是国君(公)之子,也称为公子。所以,东汉大儒马融的弟子郑玄注解《礼记》时,就指出别子即公子。

赵国时,赵姓分为三大血脉,他们分别是居邯郸的大宗、居东武城的平原君分支,居东安阳的安阳君分支。安阳君赵章受封为君后,在前295年,即举兵作乱。与其弟弟赵何争夺王位,为国相赵戎率兵镇压,其宗族皆灭。这样,在赵国灭亡之前,只有居邯郸的赵王宗族和居山东武城的平原君赵胜族人。

赵国灭亡后,居山东武城的赵胜一支改赵氏为“武城”氏;居邯郸赵王宗族仍以赵为氏,还有部分原本并不姓赵的赵国臣民,为了不忘国破家亡之耻,遂以国为氏姓赵;出自邯郸赵王宗族的赵奢一支改赵氏为“马服”氏,后省“服”字为“马”氏;无论是赵胜一支,还是赵奢一支都是别子自立为一家,成为这一家支的始祖,这叫做别子为祖。别子的长子、长孙、长曾孙……,也按嫡长继承的传统世袭,世世以作为本家始祖的别子为祖,称为大宗,一直传下去不再改变,所以说大宗百世不迁。嫡子的长子是大宗的继承人,但他还会有次子或更小的儿子。即所谓庶子,同样别子的长子、长孙、长曾孙……也都会有庶子。

赵氏支裔姓氏共有10支,他们是马氏,武城氏,原氏,屏氏,主父氏(主氏),叔带氏,邯郸氏,冬曰氏,恭叔氏,訾辱氏,但这10支都属于小宗。

在这些赵氏支裔姓氏中,马氏发展至今已成为最大的姓氏,其人口最多。大宗始终继承别子,所以说继别为大宗。小宗各继承其第一代庶子,各代继承其父(祢),所以说继祢为小宗。在由大小宗构成的整个家族中,继别的大宗居族长的地位,享有一定的特权,称为宗子。别子作为公子,一般有卿大夫的爵位,贵族的身份,即由宗子承袭。凡诸侯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

从历史繁衍的状况来看,赵胜、赵奢等其他赵氏家族无疑都是遵循了这一大宗与小宗之分的。后宫的等级制度在古代婚姻关系中,不但家族与个人之间表现为主从关系,而且在夫妻之间也是不平等的主从关系。《晏子春秋·天瑞》云:“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礼记·郊特牲》云:“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女人始终处于男人意志和权力之下,因而,男子可以合法地多娶妻妾,而女子只能服从男子的意愿,毫无独立地位可言。由于宗法制度严格区别嫡庶,众多妻妾的地位身份悬殊,在家庭内部形成又一种等级关系,即妻、媵、妾制度。《白虎通义·嫁娶》云:“妻者,齐也”。与夫有“匹敌”之义。《释名》:“媵,承也,承事嫡也。”而《仪礼·婚礼》中说:“古者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再对妾的解释,《释名》中又云:“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其地位明显低于妻。《汇苑》中也云:“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从礼法上讲,嫡庶等级地位悬殊。妾要以嫡妻为女主人,处在其权力之下,而且妻妾之位不可乱,违者要受到处罚。嫡妻作为正室大都是“门当户对”的婚配,媵则是同姓娣侄随嫁的从属女子,妾作为未经明媒正婚的或其他地位低贱的女子。这样在家长特权、家产继承、家务分配等方面有了等级差别。赵国的后宫制度承袭于周代。在周代上层贵族中,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的妻妾,是按嫡庶为原则来划分等级的,嫡妻就是正妻,只有一人,天子的嫡妻称为后,诸侯的嫡妻称为夫人,而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庶妻位在嫡妻之下。赵氏先祖早在周代任卿大夫时,赵衰之妻赵姬“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在正史中,被称为夫人的就是赵武灵王的嫡妻,“五年,娶韩女为夫人”,在赵武灵王称王后,《列女传》中称韩女为“后”了。虽然古代社会和法律始终承认一夫一妻制,但男子索媵纳妾的权利也一直合法地存在。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的记载上看,商代时就已经有了妃、嫔、娣、妾的称谓。《礼记》记载西周“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春秋公羊传》云,诸侯则可娶九女,一夫人及二媵妾、三正媵、四媵妾。至于大夫和士婚娶的数量,《白虎通义·嫁娶》是这样说的,大夫受封者得备八妾,未受封者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所以,从皇帝、王侯、卿大夫到士人都可以按等级纳娶规定数目的妻妾。赵国当时的赵王是赵武灵王,赵氏是伯益的后代,而赵武灵王按诸侯的待遇纳娶妻妾,应该是一夫人、九妾,所以,其所生的儿子有嫡长子和别子之分。家庭的不同等级,实际也是社会的阶级等级,而且在这些家庭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除了上下辈分等级差别外,更重要的就是贵族、官僚及大家中的嫡庶之别了,嫡庶之别本是宗法社会中为了保证君统与宗统的直系继承,维护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而制定的相应措施,是一夫多妻制的必然产物。

汉代社会以后虽然与西周宗法社会性质上有所不同。但宗法制仍然发展,朝廷公开确认和保护多妻制,蓄妾和纳婢都没有限制,所以,贵族、官僚等大家庭往往妻妾众多,子孙满堂。于是,为了维护尊贵等级和爵位与家长权继承的法律正当性,区分嫡妾是很重要的。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很少,特别是六国的史料更是少之又少,赵国后宫的记载这几年是“真空”。正史中只记载了赵武灵王娶的韩国宗室之女韩女、赵国大臣吴广之女孟姚俩人。但无论是“夫人”,还是“后”的下面,无疑都有分成若干个等级的人数不等的媵妾、嫔妃。而具体的名号称谓已无法考查了。

母亲身份之嫡庶,也决定了子女身份的贵贱和地位的高低。同代宗法社会里嫡庶子女区分很严格,尊贱等级与权利地位明如泾渭,嫡子在社会地位、爵位继承、统率家事诸方面都优于庶子,庶子为世人所轻视。东汉袁绍出身名族,就因为是庶出,故为公孙瓒上书所辱骂,十罪之一就是“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母贱而居高位竟成了袁绍的罪状之一。其实公孙瓒的母亲也不高贵,《后汉书·公孙瓒》说他论如“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可见母贱难以做高官。如果嫡母在世,庶子必须首先奉事嫡母,而自己的亲生庶母,也必须屈情承顺。所以,母亲的嫡庶,决定了子女天生的等级地位。至于私生子、继子女、养子和婿以及家内奴婢等人的地位就更低了。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出生的赵奢肯定不是韩女、孟姚俩人当中任何一人所生的了,应该是赵武灵王庶妻所生,那么赵奢的母亲姓名叫什么呢?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也就无从知晓了。而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来说,它的积极面是其主要的,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或多或少还是带有当时社会的局限性,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也不可能完会予以否定,作为汉族马姓的始祖赵奢,司马迁在《赵世家》一卷中简略写过,而其详细事迹他则放在《廉颇蔺相如》一卷中,文中赵奢的夫人不同意赵括为将的一段话,只隐约说出了与赵王的宗室关系,这就可想而知了。爵位的分封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它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世袭。周朝的爵位一般有诸侯、大夫、士三级,爵称同时也是官称。又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还有五等之封,是指实际统治权,有别于各分地的封爵。

五等之封为国侯、邑侯、关内侯、乡侯、亭侯。周朝制定1250家为一乡,亭的辖区为10里,10亭为一乡。后两汉、魏晋沿用了。周朝时的齐国、鲁国为公爵,晋国为侯爵,曹国、郑国为伯爵,楚国为子爵等等。在公元前403年,晋国的赵、韩、魏三家分晋后,周天子正式把他们列为诸侯。然而爵位的取得,只表示其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政治权力,但是血缘的亲疏是授爵的主要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除沿袭按血缘关系封爵的旧制下,又有按军功、职位、才能授爵的新制度,战国时各国的爵称一般有君侯,“君”相当于“侯”,可以通称。卿,有上卿、亚卿、客卿之分。大夫又有五大夫、上大夫、大夫等,五大夫以上有食邑。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君、侯等的封地,一般只能收取租税,行政由中央另派官员去治理。《战国策·赵策二》中曰:“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赵氏封君制度始于赵襄子时,君侯是赵国的最高爵位,赵国贵族集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赵国最高统治者赵王为核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具有同一血缘的家族人物,往往身居高位,享有诸多的特权。

据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统计,赵国亡时共有21位被封君,其中确切赵姓封君的就有9位,他们是:赵周,赵襄子灭代后封为代成君;番吾君(名不详),赵烈侯时封;赵豹,前325年封为阳文君;赵胜,前298年封为平原君;赵章,前296年封为代安阳君;赵成,前295年封为安平君;赵豹(为赵惠文王时期的公子),前272年封为平阳君;赵奢,前270年封为马服君;春平君(赵故太子,名失考)赵悼襄王二年有史载。他们都是赵国太子或公子的身份,然而,只有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封为安阳君时,才领有封邑,但还是居于国都邯郸。异姓封君的有12位,他们是:李兑,前295年后封为奉阳君;乐毅,赵惠文王时封为望诸君;长安君、庐陵君(俱为赵孝成王的母弟,名失考),赵孝成王时封;建信君(赵孝成王宠臣,名失考),赵孝成王时封;李侯(名失考),赵孝成王时封;冯亭,赵孝成王时封为华阳君;郑安平,赵孝成王十年前封为武阳君;廉颇,前251年封为信平君;乐乘,前250年封为武襄君;平都侯(名失考),赵悼襄王二年有史载;李牧,前232年封为武安君。这些异姓人封君,其中李兑是权臣,长安君和庐陵君为外戚,建信君为幸臣,李侯和平都侯不详,冯亭是原韩国上党郡守,郑安平是秦降将,真正为国之栋梁,而立有大功封君的就是廉颇、乐乘、李牧。

《战国策·赵策三》中云:“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因战国时期的史料很少,赵奢受封只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也并不能说明赵奢就因“阏与之战”一次战役就受封为马服君。但实际情况确实是与赵奢同一时期的廉颇、乐乘,在赵惠文王时就威震六国,多有战功,而封君却在赵孝成王时期,比起赵奢来就晚得多。令人欣喜的是,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最早记载赵奢为赵武灵王之子的文献,出自于西安碑林,碑林中有一通《马穉暨妻张氏墓志并盖》,全称为《大隋故荡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为隋开皇二十年(600)刻。志高51.8厘米、广51厘米。隶书。文25行,行25字。侧1行20字。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书法精严秀丽。

志左侧称“天帝告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子都等马先生善人”20字。志盖作复斗形,盖阳文刻篆书“故荡边将军马君墓志”,3行,每行3字,共9字。四边角刻八卦形纹饰,尚有篆隶杂己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十二生肖兽等,盖术者厌胜之辞,他志殊罕见。此碑曾归三原于佑任收藏,后移存碑林。赵万里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有著录。该碑文曰:“君讳穉,字老生,扶风郿邑(今陕西眉县)人也。其先则赵灵王之子马服君之后。”

碑中还记载马穉的祖父马显,任平远将军。父亲马宝,为解褐挽郎,任通直冠军将军。马穉历任荡边将军、内均将军、信州典签,享年75岁,终于平乐乡广世里。此墓碑从埋在地下的时间来看,距今已有1400多年,比起韩愈撰写的《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也要早200余年,不可置疑的是其史料价值,比起纸质资料要珍贵的多。

从以上推论和《史记》、《赵国史稿》、《马氏宗谱》来考证,尤其是《大隋故荡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的有力佐证。可以肯定地说,赵奢是赵武灵王其中一子。那么,赵武灵王到底有多少个儿子?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有赵章(安阳君)、赵何(赵惠文王)、赵胜(平原君)、赵豹(平阳君),赵奢(马服君)。其他就无从考证了。

路过

雷人
1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3-17 10:33 , Processed in 0.0390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