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81|回复: 1

元朝马氏将相世家探究

[复制链接]

1402

主题

41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89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7-3-16 10: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料未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必然很多.据笔者偶然发现的一本残缺破烂的宗谱记载:元朝时期,该家族曾是一文韬武略、人才倍出的将相世家.在这一世家中,有爵达鞍山王和威信侯的显耀人物,也有官至左丞右相的文人雅士,还有镇国名将、大元帅等手握重兵的将门虎子.可谓“王”侯将相,一应俱全.除此而外,该世家前前后后竟有立有对一般人而言只是空中楼阁的八座之多.谁料,如此一有权有势的世家险些被斩草除根.当朝驸马公视此权势日益膨胀的世家为心腹大患,欲置之死地,乃“谎本奏君”曰此世家“有谋朝夺位之意”.君王竟信之,准奏对此世家“斩草除根”.此世家之人闻之,惊恐万状,经商议后,决定各房分散逃命,以防不测.其中一房几经周折,最终迁隐今贵州一个十分偏远的山区,并繁衍至今.此信息非来自小说或戏曲这类虚构的文学作品,也不是纯粹的民间传说,而是在一本宗谱上明明白白的写着的文字,且非只言片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堪较高.因此它对研究元朝乃至整个元明时期的历史来说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宰相 洪兵 官爵



研究背景介绍:

赫赫元帝国,虽只是昙花一现,但古往今来,人们为之而惊叹、为之而着迷.不过,人们对它的认识其实依然肤浅,无非是对“它是由‘一支来自非汉族的力量’所创造的,‘空前地扩展了中国版图’的超级帝国”深有感触,却忽略了这帝国百年间在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河山内曾发生过的这样那样的令人目眩的故事.人们对元朝末帝元顺帝时期历史的认识更是“清清淡淡”.因战乱、风俗和政治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元朝历史的文献资料相对缺乏,加之现有文献资料对元朝历史的有关记载存在不少谬误和漏洞,以致元朝某些重要的公侯将相名不见经传.元朝灭亡之际,在红巾军的追捕下,当朝的公侯将相纷纷沦为匿名的逃亡者,终远居于既无战乱又隐蔽之地,以避杀生之祸.另外,还有一类朝廷要员因触怒皇帝而沦为相同命运.时移事易,部分繁衍至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祖先崇拜意识相当强烈,因而历来有编写宗谱的特殊习俗,而且官僚地主世家或曾经的官僚地主世家往往主动担负起续写家谱的任务.祖宗功名是宗谱的灵魂,标榜祖宗功名是宗谱最大特征之一.由此自然可引出这一论断:元朝历史的某些谬误和漏洞存在一种特殊的修补方式——综合各姓家谱有关元朝记载,结合现有其它元史资料.

贵州省习水县桃林乡,地处山巅,山明水秀,历史悠久,至今依然保留着“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古老村落结构,实乃世外之桃源.复杂的山区地形结构,使得桃林长期都没有摆脱“交通靠走,信息靠吼”的落后面孔,因而有效地阻滞了现代文化的侵扰.特别是桃林的水井沟和马家山两地①,至今还流传着一些有千百年历史、鲜为外界所知的古老习俗和古老传说②.水井沟和马家山,分别座落于桃林最高峰愁山西南面和西面,居住着一个古老神秘的马姓家族,此家族在本乡中以其经久不衰的神秘的宗族活动而远近闻名.需强调的是,该家族的前身与元朝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宗谱信息及相关传说对研究元朝历史有重要意义.此家族历来重视宗谱的修订.虽然如此,宗谱在长达600年的传承中要经数十次传抄,传抄过程中,笔误是所难免.20年前,本家族曾开展过一次宗谱修订工作.但老谱寥寥数本又都残破不堪.致使新修宗谱出现了信息不全等诸多问题.而时隔20年后的今天,要想再找到一本老宗谱谈何容易?笔者有幸找到一本,但因年深日久,书不仅前面部分丢失,而且剩余部分也相当残破,不堪一翻.研究工作阻隔重重、异常艰难.尽管如此,该老宗谱比新修宗谱更具参考和研究价值.笔者就从此家族一本残缺破烂的老宗谱及相关传说出发,结合现有元史及其它资料,初步地、客观地分析一下元朝那史料未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限于条件和水平,笔者所获信息量还很欠缺,文中不少论述还不到位,敬请读者谅解.




㈠官高爵大,世家显赫
该马氏宗谱惟有对十个人的姓名、妣氏①和官爵等有相对详细的记载:

马服均,蒲氏,一恁将军为镇国名将②;
马碧,林氏,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受封护国侯,造莅③南台府为鞍山王,生八子,受爵禄在北京虎皮口;
马明鸾,方氏大,封为东阁大臣、右丞相、驾下三万八千人马;
马明凤,胡氏,封为左丞相、内侍臣;
马明纲,王氏三,封为大元帅,驾下三千五百人马;
马明魁,邓氏,封为镇国名将,驾下四千人马;
马明鳌,毛氏,湖广提督将军恁口;
马明甲,杨氏,广东都督;
马明秀,何氏,封威信侯,驾下一万人马;
马明科,毛氏,四川栛正,可有东坡奇才。

这十人之间的关系是:马服均生马碧,马碧又生鸾、凤、纲、魁、鳌、甲、秀、科八子.就官爵的高低而言,这些人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很不简单,如官至手握近四万重兵的右丞相马明鸾.其中,至少右丞相马明鸾和左丞相马明凤二人在史料中应有所记载.但遗憾的是,笔者未从一本包括《元史》在内的大量元朝资料中发现他们二人的蛛丝马迹.同时笔者也未见另外八人之一.毕竟是左右丞相这样的大官员,元史资料中居然丝毫没有涉及,其中必有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⒈研究元朝历史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元史》不是出自元朝专职人员之手,而是明太祖在刚刚建立政权后的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匆忙中命令组建一支文人队伍为前朝编修的历史.很多史学家认为,《元史》相当残缺且存在不少谬误.加上其它某些复杂因素,元朝历史记载存在空白和错误之处可见一斑,尤其是有关元顺帝时期的历史记载.按该家族的宗谱所述,这些人物中至少马明鸾八兄弟在元顺帝时期任过官,而恰恰是元顺帝时期的历史记载最为残缺.从这一点看,在元朝史上,这些人物还是可能存在的,只是缺乏文献记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罢了.

⒉因为某些原因,该世家不得不在宗谱上作系统地更名改姓,只保留部分人物的官爵.这一点后文将会详细分析.
但无论如何,就官爵高低及数目而言,此世族当时的显赫地位毋庸置疑.




㈡两组易“混淆视听“须细心研究的名字
.该宗谱中有的人物的人名及其特征与历史上其它人物的相似性而很容易使人把它们混为一谈,这里特别注意两个:

⒈马廷鸾与马明鸾会不会是同一人?
不会.原因是:首先,时代不同,马廷鸾是宋末元初人,而马明鸾是元末明初人,年代相隔约百年之久.其次,马明鸾是马碧之子,有凤、纲、魁、甲、秀、科七个弟弟,有尧天、尧治和尧典三子;而马廷鸾是马伯鸣之子,有一兄长廷鹤和一弟弟廷骥,有子马象春.因此,虽然二人都曾官至右丞相,但二人肯定不是同一人.

⒉马服君与马服均会不会是同一人?
其它马氏宗谱中关于马服君与本宗谱中关于马服均的记载都较详细.即:
马服君,讳赵奢,妣勅封大夫人程氏.生子四:长马括;次马捷;三马拔;四马接。
马服均,蒲氏,一恁将军为正国名将。
由此可知,他们不同名、不同妣、不同官、不同子,不可能是同一人.如果真是同一人,那么,或者是因为修谱者犯张冠李戴和写别字的错误(即把马服君的君字误写为同音的“均”字.同时注之以马碧父亲的妣氏和官职,并作为马碧之父).或者是因为修谱者因为某些特殊需要而有意如此(后面将详细说明).




㈢人物和官爵的异常性.
据该宗谱记载,这十人都有官或爵,如下表:

姓  名 马服均  马碧  马明鸾  马明凤 马明纲  马明魁  马明鳌  马明甲  马明秀 马明科
官  爵 镇国名将 护国侯 东阁大臣 左丞相 大元帅  镇国名将 湖广提督 广东都督 威信侯 四川栛正
          鞍山王 右丞相  内侍臣            将军
驾下人马 ──    ──  三万八千 ──   三千五百 四千   ──    ──   一万  ──

“镇国名将”,在宗谱上为“正国名将”这可能是“镇”字误写作“正”字所致.笔者认为,“镇国名将”乃是镇国之名将,必是为国家统一大业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将军或其子孙才有资格获此爵位.马服均及其一孙马明魁获此爵.马碧在南台府任鞍山王,鞍山王一爵不算很大.但宗谱所写的不是这个“鞍”字,而是“扌”旁加一个“晏”.故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就是“鞍山王”,说不定还是“燕山王”,若如此,就是很大的爵位了,因为燕山就是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笔者涉猎了包括《元史》在内的大量元史资料,却不见有东阁大臣一职.明朝有“东阁大学士”一职,清朝有“军机大臣”一职,可是未曾听说有“东阁大臣”一职;威信侯马明秀,驾下有一万人马,仅次于右丞相马明鸾驾下人马.可见他在八弟兄中算很有威信的一个了.不过从有关元朝的文献资料中也找不到“威信侯”这一爵位(当然在其它朝代有).但这不能否认威信侯在元朝不存在……而族谱中所记的官爵并非全是在元史资料中不曾见的.如左右丞相、提督、都督、内侍臣.

单从官爵看,此世家极不平凡.一家人中只要有一人有大官大爵,则此家就了不起了.而马明鸾一家人中有大官在爵的人实在太多了,相当地异常,毕竟史上能有几何?除非此世家确实大权在握,否则这宗谱所记载的并不真实.还有一个现象是人物名与官爵似乎存在某种联系:比如:鸾凤对应丞相,纲魁(谐音为钢盔)对应将帅.另外,上述有些官爵在元史文献资料中没有发现.这要么是因为元朝根本没有这些官职,该家族的宗谱所述是伪;要么是因为我们对元朝宦官制度认识上还存在漏洞.




㈣这些人物所处的具体朝代
若仅凭“本是元朝宰相家”及“元朝驸马公……”中的两个“元”字就断定这些人物是元朝的,未免有些草率.因为如果把此“元”字改为同音的“原”字也说得通,完全有可能在历次传抄中因笔误而把“原”字写成“元”字.那么这些人物究竟是不是元朝的?该家族的宗谱中有关马明鸾迁徙过程,有一段文字叙述:
明鸾祖于洪武元年迁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一字街思乡里马家冲马家园④;又于洪武六年迁四川叙宁府内江县丁字里十梓高粱镇……
此叙述虽简约,却隐藏着重要信息?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元年,此前即是元朝.显然马明鸾是明朝前的官员,易知,另外九人亦是明朝前的官员.而元朝统治有89年,八弟兄中年龄最大的马明鸾也不可能超过89岁;因此,八弟兄只能是同一朝代元朝的官员.而且元顺帝时期在职.因为作为八弟兄中最小的马明科都做官了,说明马明科的年龄已不小,若他们的父亲和祖父只有一妻,则必定都是年纪大的人了(不论他们在世否).元顺帝在位长达36年,而前几代元朝皇帝皆极其短命.故其父马碧既可能就是在元顺帝时期受封,也可是前几朝受封.其祖父马服均就很可能前几朝的官员了.
无疑,这十人不是宋朝或明朝的官员,而是元朝的官员,并且此八弟兄是元末期的官员.




㈤宗谱中所提到的地名
有很多古地名可沿用至今,只是在区域等上或有些许变动.但大体位置是不会变的.那本宗谱中所提及的最小地名有多个:孝感、南台、虎皮口、西涯、炉洋和高粱镇等等.当然族谱上所载地名是六七百年前的,它与今天的会不太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笔者参阅了《中国历史地图地图集》(第七册、第八册)中的元明清三朝历史地图也发现有这些地方.这里简单地分析一下有代表性的6个地名:

⒈地图上有“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这正与族谱上所载一致.今天,孝感这地名保留至今,它位于今天湖北省,而且比较有名.可以肯定,它即是该马氏宗谱所提及之地.因为古时很多外地人都因种种原因迁往此地,故此地在其它姓的族谱上也有见.关于它与该宗谱的联系有待研究.

⒉南台地处辽东半岛腹地,北望鞍山.从“马碧,林氏,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受封护国侯,造莅南台府为鞍山王”一句知:马碧曾迁居住在今湖北麻城孝感,并在那儿受封护国侯,后又到南台府去做鞍山王.南台和鞍山在空间上不分离,符合马碧在南台任鞍山王一说

⒊宗族上说马碧八子在北京虎皮口受爵禄,与军事关系甚密.正好在北京西面有个虎皮口,准确位置在今天的门头沟区永定镇,且曾是一个军事关口,显然它就是该宗谱中所提及的地方.

⒋细析易知,“西涯”不是指具体的地名,它指的是茫茫无际的西方天涯,也即今天的西南部地区.

⒌至于“炉洋”,若无笔误,则可能福建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的炉洋.该宗谱那首诀别诗的第三句是“炉洋岸上分携手”,而当地有些人说他们从小背的该句诗是“炉洋桥上分携手”.无论是“桥”还是“岸”,这没有什么影响,暂不深究.关键是“炉洋”及炉洋的“炉洋桥”确实都存在,而且全国只有一个炉洋.因而“炉洋”不排除这个“炉洋”就是宗族上所记载的的那个.何况就在炉洋桥不远处还有一个名为马家山的地方(二者有无联系有待研究).

⒍高粱镇有两个,一个在今重庆市,一个在今四川省内江县.宗谱上所载高粱镇显然为四川内江的一个.因为宗谱上说高粱镇在四川叙宁府内江县,故可判断宗谱上说的高粱镇在四川内江.

综上所述, 该宗谱中所提及的地名至少在当时是真实存在的 ,并无编造,且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研究工作大有裨益.这也从另一方面增强了该宗谱对其它有关记载的可信度.




㈥分析牌坊对联与该宗谱中有关马氏八弟兄及其父、祖父的关联.
马明鸾于洪武六年从江西南昌迁到四川内江,并把家有的八座牌坊也迁 来了,牌坊上都有对联.族谱中载有牌坊对联三副:

周姬世业遗训扶风朝朝显宦英武弟
宋接元朝思垂相国代代衣冠作名家 匾式:英武配天
二宋名逞英雄第
三苏联封宰相台
马眉世业千秋远
元朝功烈万代长(祠堂对)

这些对联中其实藏有很多有关此世家的信息.例如:

⒈从“同姬⑤世业遗训扶风朝朝显宦英武弟”一句可知他们属马氏中的”扶风堂”.这可从该世家后人的堂屋中的香火上写有的“扶风堂”三字得到佐证.从第三联第一句可推知他们是马眉⑦后裔.当地有的老人也自称是三国马良后人.一般来说,这不是谎言.因为根据中国人的习俗,那是对祖宗的不敬和不孝之举,古人不会轻易这样做.此外,那宗谱就是以马良(属扶风堂)为第一代开始的,这更加充分的佐证了以上两点.

⒉从第一、三副对联中”宋接元朝思垂相国代代衣冠作名家”和”元朝功烈万代长”知,马姓为建立元朝帝国或维护元朝统治必有汗马功劳,其地位因此显赫.而据元史文献资料来看,元朝哪有如此显赫的马姓家族呀!且此宗谱上那八弟兄其父、祖父正好可与“元朝功烈”扯上联系.因为没有功烈,护国侯、镇国名将这样的爵位怎能拿到呢?一座又座的牌坊又如何能获得.据此,那名不见经传的马氏八弟兄及其父、祖父之名是无中生有的可能性又大大降低了,即使他们本不是马姓人.

⒊几乎可以断定,第二副对联所颂,包括宋朝“名逞英雄第”的马全义、马知节父子,三苏时期“联封宰相台”的马廷鸾.因而这一联的真实性无可争议.
注意到,这些对联所反映的情况正好与宗谱中其它有关此元朝世家叙述相吻合,并不存在什么矛盾.故该宗谱有较高可信度,换言之,就其人及其功烈而言(不论是否隐性埋名),该宗谱所说的马氏八弟兄及其父、祖父,在元朝真有其人及其官的可能性很大.




㈦从马氏家谱中一首珍贵的家谱诗作分析
马明鸾生有三子,分别是马尧天、马尧治和马尧典.他们三兄弟在宗谱上留有一诗.诗曰:

派自南昌入内江,又迁政邑入还阳。
披星徒锡小溪里,发派分支三大房。
一徙绥阳遵义府,綦桐仁合宗功长。
紫袍着处君恩重,黄榜开时御墨香。

笔者译:

本派自江西南昌迁入四川内江,
而后迁政邑再入还阳.
连夜奔波在曲折难行的路上,
最后迁居贵州仁怀一个隐秘的地方,
在这名为小溪里的地方,
发派分支尧天、尧治和尧典三大门房.
其中一支徙往遵义绥阳.
綦江、桐梓、仁怀和合江,
四地马姓的祖宗功德万世流芳.
穿着紫袍之处有君王的恩情浓重,
黄榜揭开之时有圣上的御墨飘香.

此诗述家庭迁徙之曲折艰辛,歌祖宗功烈之不可磨灭.如此发自肺腑的诗作,从中,我们或许能得到重要暗示.
首先来解释一下诗中出现的“紫袍”、“黄榜”和“御墨”三词:

⒈紫袍是古代一种很尊贵的衣服 .古代以黄色为尊, 皇帝才能穿黄袍(秦汉时期是黑色为尊) 紫色的地位仅次于黄色,宰相级别的官员才能穿紫袍.

⒉黄榜与古代的科举关系甚密.黄榜是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这是用皇帝名义发布的公告金榜.宋以后凡是用皇帝名义发布的公告也都叫黄榜.

⒊御墨是指封建时代专供皇帝书写绘画用的墨.王象晋《群芳谱》关于唐玄宗李隆基“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佐证了御墨的存在.
诗的最后两句虽在“悲泣”,却倒出其世家辉煌鼎盛的历史.“金榜题名”、“紫袍加身”,非等闲之辈可得!
这又与前面的各种说法相一致.种种迹象都归于一:元朝有此世家、马明鸾等人是元朝高官之说,非空穴来风.


㈧牌坊⑦八座暗示此世家曾经辉煌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据其宗谱记载,马明鸾家曾有牌坊多达八座,其中四座如下:
马碧祖 吏部牌坊
马明鸾 宰相牌坊
马松山 德政牌坊
马文伸 进士牌坊
由此及前面所述再结合相关知识可知:

⒈吏部,中国古代官署,高居六部之首,掌管天下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是一个不小的官职.马碧是元朝吏部之高官,同时受封护国侯和鞍山王,并获此吏部牌坊,威信和权力近乎高不可攀.

⒉右丞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负责管理国家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 马明鸾是元朝右丞相(丞相与宰相通称),驾下有人马多达三万八千,而且获宰相牌坊.高官在任,必是权倾朝野;重兵驭于手下,必是威风凛凛.

⒊为官期间清廉正直、造福黎民的官员才能获德政牌坊,可见马松山乃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官员.

⒋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马文伸中了进士,又获进士牌坊,虽不及马碧和马明鸾那样了得,但也是一名至少在某地方内有相当影响的人物.
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等作用.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某家某人只要拥有一座牌坊,就足以显示其人及其家庭地位和身份的高贵,而这一家人拥有牌坊竟多达八座.足见此世家当时之昌盛.但实物今天恐难




㈨马氏八弟兄分散逃亡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在此家族中流传着一首妇孺皆知的八句诗.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炉洋岸上分携手,细水河边插柳丫。
马字并无二三字,千家万家是一家。
记得留传诗一首,世代儿孙永不差。
异后记得此诗者,此是一堂后裔。

笔者译:

我们本是元朝有功有名的宰相世家,
但不幸遭洪兵追捕而分散流落茫茫无际西方天涯;
我们一家携手并肩、同甘共苦的日子,
就在炉洋岸上的一聚,
在细水河边的折柳分枝而宣告终结呀!
我们的姓氏“马”字仅仅只有一个,
因此只要是姓马的人啊,
纵有千家万家其实都是一家.
我们的儿孙啊,
只要你们记得把此诗永远永远地留传下去,
那么我们的世世代代都将兴旺发达!

分别之时有诉不尽的话语,无疑作诗是在好不过的选择.这是其祖上八弟兄被“洪兵”追杀途中分别时所作,一人一句,句句苍凉.从诗中可以发现两个很显眼的字,即“洪兵”.我们知道“洪兵”(又称红兵、黄军、黄巾军或红巾军等)就是刘福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如此说来,这弟兄八人就该是被红巾军所追捕.元朝宰相,被起义军追捕是理所当然的.况且,八弟兄逃散的时间就在洪武元年或此前不久,与红巾军攻北京相时间相吻合.似乎可以肯定,马氏八弟兄就是为红巾军追捕.但是,族谱中有一段专门叙述此八弟兄逃跑原因的文字.摘录如下:

……自此祸陈大启,元朝驸马公谎本奏君,马姓有谋朝夺位之意。圣天子龙颜大怒,圣准本即宣入朝,命将斩草除根。弟兄闻之,各赴外境,插柳分枝各散四方。

读罢,笔者震惊之余感到很疑惑,因为它与诀别诗中“洪兵赶散入西涯”一句相矛盾.明朝历史上有一次强制性的大规模移民,史称“洪武赶散”,但那是明初的事,此世家的分散无关,因为此世家分散时间在洪武元年之前的元朝(据该马氏宗谱中有关马明鸾迁徙过程的叙述可断定).对此有三种解释,就是:

⒈如果他们(或其中一些人)的身份正如上所言,有王侯、丞相、将军和元帅,手握重兵,那么他们可能是在与“洪兵”交战失败后被追击,为不被赶尽杀绝而不得不选择分散逃命.诗中的“洪兵赶散入西涯”一句才是他们弟兄八人分散的真正原因.而至于叙述分散原因的那段文字,他们是在说谎,以对外人和后人掩盖其败军之耻;毕竟,因谋朝夺位而被追杀比因为战败而被追杀光彩.

⒉最初纂修家谱人员一开始就在说谎,即该马氏十人根本不是什么大官,只是修谱人图个虚荣罢了;但这在宗谱上胡乱编造是不太可能的.况且还有很多迹象表明,此宗谱并非胡编乱造.

⒊这里“洪兵”的“洪”字是误写,本字是“皇”.“皇兵”即皇帝属下的兵.这样“皇兵赶散入西涯”与叙述分散原因的那段文字就不存在矛盾了.

⒋因为此宰相世家本非汉人,而是蒙古贵族.为免于与汉人发生民族冲突,只得隐名埋姓,同时隐藏其它信息.在族谱上作一些改动,使自家身世对外人和后人严格保密,并只要求后人记得祖上的在元朝时的功烈,以在传承祖宗功德的同时,保证子孙后代的安全.

综上所述,此八弟兄的分散肯定绝非因史上有名的“洪武赶散”,可能由元朝驸马的谎本所致,也可能是由元朝败亡朝廷要员被洪兵追捕造成,还可能是一种掩盖败兵之耻的说法.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它们是蒙古贵族,为保证其子孙后代不与汉人发生冲突而不得不忍辱作假.


㈩他们是汉人还是蒙古贵族

无独有偶,笔者看到:某些余氏、谭氏等宗族与此马氏的有类似信息且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其中很可能有联系.据说元顺帝时,发生红巾军起义,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太守等要职,声名显赫,朝中奸佞小人诽谤说铁木家族要造反,皇帝接到告发后欲除去铁木一族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铁木健子女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吟诗一首,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巧的是其与该马氏宗所记载的情况非常类似:

⒈都称是元朝声名显赫的世家.

⒉家族败落的原因一样:都是有小人向圣上谎告本家族欲造反,圣上听信而下令斩草除根.

⒊诀别诗有类似之处:第一句完全相同,第二句大同小异.第三句仅两字之差,而且只在形上,不在音上,即“泸阳”与“炉洋”.

⒋两宗谱上所记载的时间一致,都是在600多年前元朝统治风雨飘摇之际.

⒌都是从北京出发的.据传马氏八弟兄是从北京虎皮口出发的.

⒍留诗的目的都是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马氏宗族上说:“异后记得此诗者,此是一堂后裔.”

上述余氏和马氏可能本是一家,但分手后各自改姓.或者,他们祖先是所谓的谋朝夺位的同党,同为罪而逃.但无论如何,此马氏家族可能本不姓马,而是由它姓改来的.因为在元朝一个世家要达到如此显赫的地位,非汉人可以做到,只有蒙古贵族才有此可能性.再有,该马氏宗族中有一些奇怪之处:该宗谱并不连续,那马氏八弟兄有父马碧,马碧有父马服均,而马服均就没有“父亲”了.虽然前面还有“上辈”且一直延续到三国马良.但不知与马碧有何关系.另外,有一个更奇怪的现象,就是恰恰是处在宗谱的断点后的第一人名为马服均.与一支马姓的太始祖近乎同名.这其中有何深意.或许意在暗示这个“马服均”是这一支从它姓改为马姓的族人的始祖.

这些都说明这一支马姓有可能是由蒙古中的某姓改来的,该马氏世家可能是当时的蒙古贵族.但这只作为一种猜测,因为要定论它还必须要化解一个矛盾:此世家所获的牌坊上歌功颂德的对联针对的是扶风堂马姓;而建牌坊时,此世家权大势大,不可能改姓




初步结论:

总之,该宗谱有关记载集历史、政治、文化和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于一体,是相关研究尤其是历史的研究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记载的相关信息决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因为这些零散的信息最终都反应在一点上,即此家族的前身就是元朝有权有势的将相世家族,必与元朝政治有重大关系.
其中,马服均封为镇国名将,可能是元朝开国元勋之一;其子马碧封为护国侯,也可能是元朝的重要功臣.而马碧八子,可能正是因为有祖上的强大权力和赫赫功名,才得以统统加官晋爵(元朝有严格的军官世袭制).至于悲剧,在元朝统治风雨飘摇及元朝内部争权夺利现象极其严重的大背景必然会发生.
另外,可以大胆推测:这世家或许是元朝有权有势的燕铁木儿世家,或许是元朝颇具影响力的月乃和世家,或许是元朝世袭军职的马秃塔儿世家.这有待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一步研究考证.




注释:
①马家山,位于贵州省习水县桃林乡永胜村,当地最高峰愁山西南一侧.是此地马姓家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②当地的传说主要有:有关元末八弟兄分手的传说;有关太清祖马廷勋传说(神话);杀鞑子传说;
③“园”字在族谱上还有一“艹”头;
④此堂马姓源于赵姓,而赵姓又形成于西周.西周是一个以姬为姓的王朝.故故此处周姬译作“从周朝开始”;
⑤扶风,扶风堂.马氏的一堂号.
⑥马眉,三国的马良;
⑦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陵墓祠庙牌坊等.

作者:马超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 645956027@qq.com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回帖

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3
发表于 2023-6-13 21: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内黄县马次范,大元河南御史中丞豫王之后,五子随妻姓,董李马关陈,现在遍布安阳,滑县,濮阳,清丰,新乡,长垣,郑州,内蒙,呼和浩特,巴彦淖尔等地,总共四万多人,18790559445.Q3612287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4-10-26 04:28 , Processed in 0.04493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