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10|回复: 0

元代水运专家——马之贞

[复制链接]

1413

主题

417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4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8-5-26 15: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代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在我国运河开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巧夺天工的伟大创造。在当时的扩建工程中,位于今山东地区会通河的开凿,更是举世著称的重要建树。而会通河的开凿又与一代水运专家马之贞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马之贞,字叔,其祖先为后汉优波将军马援之裔。其父马希言以武节将军任汶上商酒使,遂定居汶阳(今山东汶上县)。马之贞是在汶阳长大的,自幼博学,能言善辩,又“常以民生国计为念,信眉高谈,一座尽倾”。马之贞生长在山东,居于汶水之畔,对这一带河道尤为熟悉。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马之贞任泗汶都漕运副使,控制调配山东漕运,开始治理运河。后又升任都水监少监,掌管治河渠并堤防水利桥梁闸堰之事。

元代政治中心北移至大都(今北京市),而经济中心仍是南方江淮产粮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南北大分离,而赋粮输送仍主要靠漕运。由于宋末战乱,黄河淤灌,运河仅有御河、江南运河及江淮运河尚可通航,漕运需辗转漕陆间。水陆交替,反复装卸,劳民费时,甚为繁重,急需开通南北直航的大运河。正是在这种形势要求下,马之贞立志为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开通会通河

开会通河之前,马之贞已经参与治运。至元十二年(1275年),丞相伯颜派遣郭守敬巡视自江淮至大都的河道,马之贞遂向郭守敬建议开通汶泗河道。郭守敬察看之后,认为可以通漕,于是上经中书省奏准,派兵部尚书于济州(今山东济宁)南汶水、泗水合流处与北清河间开凿新河,以北引汶水,东引泗水分流南北,南通于江淮,北达京津。之后,马之贞又向伯颜陈述运河可开之势,然因元政府当时忙于统一江南,开河之事暂未理会。

直至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始开济州河。此为会通河南段,马之贞受命任汶泗转运使,筹划施工。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使济州河及其以南水道漕运畅通。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鉴于陆运困难重重,海运又危险难行,元朝廷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起于东平路须城(今山东东平)安民山西南,引梁山泺之水为源,经寿张(今山东寿张集)西北至东昌,再西北至于临清,达于御河。会通河虽仅是大运河山东段部分,但由于山东地势高低起伏,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比其他河段复杂,需要建立多级船闸以调节运河水势,从而有“闸河”之称,是年正月,中书省派遣马之贞负责绘图施工,调集人力、物力,从安山开河至临清,全长250余里,建闸3l座,六月份即功成。功成后,马之贞与张孔孙、李处巽等上奏该河为“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因此世祖忽必烈赐名曰:“会通河”。因会通河系御赐,故后来山东段运河通称为会通河。马之贞于开河功劳最大,民间思其开河之功德,于汶上立石碑记其功。

    二、建兖州闸

会通河水源主要是靠引汶水济运。“导汶泗以会其源,置闸以分其流”。为约束泗水西流,马之贞建立了兖州闸,“于兖州立库堰,约泗水西流,堽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于济州。”并设立闸六座节制水势,按时启闭以接放舟楫,南通于淮、泗,使漕船入于会通河,达于御河,从而保证了会通河的水源供应。会通河的开通使元代南北大运河得以畅通,漕运减少许多麻烦,增加了漕运量,保证了大都的供给。

会通河通漕之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朝廷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接受马之贞建议,撤消原来的济州漕运司,转由江淮都漕运司管辖,并委派都漕运副使马之贞负责管理工作。在会通河通航过程中,由于水源短缺,故各漕船在闸开之际,争抢入之,以至阻塞运道,因此限定只准通行150料以下船。由于水涨时常冲坏堤堰,马之贞必须时常督役修理。至元二十七年(1290)4月,马之贞闸、兖州闸等闸,要求派专人守护,从之,以至阻塞运道,因此限定只准通行150料以下船。由于水涨时常冲坏堤堰,马之贞必须时常督役修理。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4月,马之贞清修安山闸、兖州闸等闸,要求派专人守护,从而保证了会通河通漕的顺畅。

    三、马之贞治运的科技成就

马之贞督修会通河,实现大运河的南北直航,使南粮得以北运,保证了大都的供应,从而巩固了元朝廷统治。管理运河又使沿运州县水利及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便利,得到人们的称赞。马之贞治运河,取得了诸多科技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开济州河时,引汶济泗,于汶洸交口处作石斗门。会通河开通,马之贞又于原斗门以东作一双虹悬门闸,分引汶水,后称为东大闸,并将原斗门堵住,使汶水只通东大闸入洸水。此斗门设置使运河水量得以保证。

第二,在建筑原斗门时,又于汶洸交汇处下游筑一拦河堰,抬高水位,使汶水三分之二的水入洸水,春冬枯水季节则全部引入洸水,至济宁济运。此拦河堰的修建马之贞借鉴晋杜预作沙堰于宛阳堨,白水灌田缺则补之。将此堰建为只用梢料及泥土的软堰,作临时性拦河堰使用,每年河水大时任其冲毁,然后另行修筑。曾有人认为这样每年都要耗费,建议将之改为永久性石堰,然而马之贞认为“汶鲁大川底沙深阔,若修石堰须高平水五尺方可,行水沙涨淤平,与无堰同,河底填高必溢为害。”并于堰旁刻一碑记其言,以戒后人“川不可塞也”。后元延祜五年(1318年),朝廷不顾马之贞之戒而将沙堰改造为石堰,结果五月堰成,六月便被冲毁,致使乱石被埋于淤沙下,河床被抬高难以清理,从而使汶水年年为害,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第三,马之贞还建议“度势建闸,层层节水”的多级建闸堰方法,以适应山东地势变化,调节水深,保证漕运畅通。据《元史·河渠志》载,会通河上建闸3l座,其中包括济州河上6座闸,汶水、泗水上的闸,这些闸初建时由于时间仓促多为木制,后陆续改为石闸。临清县北有会通闸三座,分为头、中、隘船闸,南152里处为李海务闸,而李海务闸、周家店闸、以及七级闸两座之间仅相隔12里。会通河设置这些船闸,主要为抬高运河水位,减少水量流失,减低水流速度。荆门、阿城、七级三对复闸则以上启下闭,下启上闭的方式来节水保水。

第四,在闸处设隘闸和连环闸,会通河开通后,由于一些豪富大贾常运行500料以上的重船,使河道阻塞。故马之贞建议设隘闸,于临清、沽头和金沟三处建隘闸,限大舟过往,规定放行150料船。连环闸即主闸、隘闸配合使用之意,水涨时全开,水落时闭大闸,开隘闸。从而保证了漕运的畅通无阻。

马之贞系元代水运专家,在开凿与治理会通河方面作出了伟大贡献,使南北大运河得以贯通。所采取的多级建闸堰等科学治运方法,为先进的技术成就,为后人治河提供了丰富经验,至今仍有效用。

作者:张晓言    来源:人文自然网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5-17 13:41 , Processed in 0.05321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