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95|回复: 3

阅谱名词解释

 火.. [复制链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7-10-14 15: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谱名词解释    之一      

非文

《家谱》是一支有血缘传承的家族内部祖辈传阅的秘籍;《家谱》以一种表谱或文字、图片的形式,记载着本家族世代繁衍进程、迁移轨迹、昭穆世序、家规祖训、先辈、族人的社会地位,及对家族对社会所做的突出贡献等专述性史料丛书。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

家谱世代传承,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远近亲疏的作用;以及明示后辈,尊祖宗、懂孝悌、知族规、明事理、遵昭穆、行有序等作用。

昭穆繁昌,嫡庶分流,根据家族成员血缘的远近亲疏,祖籍地的迁移变化,家谱又有大宗、支宗、小宗之分,即总谱、支谱、分支谱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

在宗法等级森严的旧社会,为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各姓氏家族在修续族谱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禁止非本家族血统的人员不得录入本家谱。

一部合乎规范的姓氏家谱,内容昭穆清晰、嫡庶有序、长幼分明,远近亲疏,等级分明。其记载主体形式是以祖、父、已(个人)、子、孙为核心,由高及低,由嫡至庶、由长及幼,依序展开,是子孙后代认祖归宗的重要历史凭证!

概括一句: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宗之法,是姓氏家族中最基层最微观的工程,其核心必须是同脉共祖的家族成员。

统谱与家谱有什区别?

统谱、通谱和联谱(以下简称统谱),与纯血缘关系的《家谱》,有着严格的区别,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替代。

相比与《家谱》,统谱则是姓氏家族中的宏观工程,是由多个不同血缘关系的同姓家族达成的大统合、有的甚至是多地区,乃至全国的同姓家族的大统合。  

统谱与单一血缘支撑的家谱相比,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以“统谱”来取代家谱!

对与一个家族来说,《家谱》不可缺。统谱则可有可无,如果我们把统谱与家谱混为一谈,甚至以统谱替代家谱,那就乱了章法,违背了祖训,搅乱了家族的祖源血脉,这种后果是我们大家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其实统谱也是有章法的,多个血缘关系家族的大统合,必须充分依靠史料证据,事前达成共祖认同、世序认同、昭穆认同!公认同一位始祖是前题。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姓氏文化史,还没见过有哪一个家族,同时认两位始祖的先例!

家谱的四种基本的记述方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五世一页,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竖排。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老泉谱(老泉苏东坡的号),由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其特点是:五世直系血脉用脉线连接,垂直下行,横脉线代表嫡庶长幼,由右向左连接延伸,独子除外,无祠而止。主要体现血缘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起始祖居于纸张中间的塔顶,用竖线由上而下依次将儿、孙、曾孙、玄孙连接,后代分嫡庶长幼用横竖线连接,这对于表述一位历史人物的世系,简明扼要,但对于编制一个大家族的家谱,无论是编排还是拜读,都会有很大的不便。

4、牒记式:也就是不用横竖线连接,也不用分格分栏的编绘,而是纯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记述家族成员间的相互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模式,在民间家谱中比较常见,各有特色,也各有使用派场。我们在记述编绘家族时,可根据本家族的实际和族资料的多寡、灵活选用,不可千篇一律,而史据充分,内容真实、好看易懂才是成就一部好家谱的关键!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5: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谱名词解释    之二      

非文

家谱与姓氏文化研究的区别

家谱与姓氏文化研究,虽是隶属同一个学术领域,但它们却是分居在两个终端的不同载体,她们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责任。两者即不能合二而一,又不能越俎代庖、相互取代。
姓氏文化研究居于这个领域的最高端,是宏观的大史学大文化工程。其着力点是沿人类由母系至父系的转换,姓氏的起源、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对社会的功能。使我们从中认识到姓氏文化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
面对我们民间姓氏家谱在宋元之前,就绝大多数严重失谱脱节现象,以及各历史节点人物,祖源世辈的众说纷纭,这些都是史学工作者和各地姓氏文化研究者主要的工作范畴。
其工作尺度,不受血缘的界定,做相应“通谱”“统谱”的探讨,但其测算出来的各姓氏的世序基数,是姓氏文化研究的专属。不可作为姓氏家谱世序的依据!
而家谱则是居于这个领域的最末端,是最细微最低层的民间家族工程。但它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环节,姓氏文化研究不可越俎代庖。
姓是由母权制社会解析出来的,其作用在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血缘归属,因此姓具有典型的“明血缘”的作用。家谱的着力点就是致力于维护家族的血缘专一纯正。
鉴于家族附於家谱“的特殊使命,家谱的世序绝不能随便与任何没有血缘的世序相混淆,一个家族也绝不能出现两支不同的血缘始祖!

家谱的主要内容

1、谱序。谱序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序由家族中德高望重、文化底蕴深厚的族人撰写,或由社会名流赠序。序言包括跋语。主要内容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执事任职等。谱序是进入家谱的直接路径,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窗口。

2、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谱例要体现家谱记载必须血缘纯洁,非本族血统不得入谱;对上祖源一定刻守祖训,“就祖论祖”、“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不得道听途说、不得攀附名门粉饰门庭。
有史据确证前谱有错误,应负起责任,勇于纠错,绝不将问题难题留给下一代。对前谱有疑问,但一时又没有准确史据证明其有错,必须承袭前谱事实,不得擅作更改!   
谱论一般是摘录历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语录、短句,先祖的治家格言,祖训警语等。
目录,是拜读家谱的入门指南,纲目分明,慎防面面俱到!

3、恩纶录。主要登载历代帝王、府县衙门对家族先祖的封赠、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包括褒奖文书,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

4、名贤录,主要记叙本家族优秀人物的主要事迹、简略传记。人员包括任职政要、义士贤达、各界精英、孝悌楷模,以及对家族对社会有显著贡献的普通族人。宗旨是使族人近有标尺、行有镜子、从善如流,见贤思齐。

5、族规、家训。简言之,就是家族的约法三章、家规戒条。以伦理纲常,操行品德,来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诸如族规、族约、家法、家训、诫谕、宗禁等,对为政不廉、为子不孝、婚姻不专、娼盗赌毒等族人,予以善意警示。力使族人懂禁忌、知孝悌、守操行。

6、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做到拜祠要肃穆、祭祖要隆重、丧葬有规范、婚嫁有章程。使族人饮水思源,慕宗敬祖!

7、祖茔座落方位图、宗祠家庙座落图、宗祠产权、义学、祀田等管理条例和契据、条文,是谱牒记载的必备内容,包括墓志铭和墓庐建置,墓地祖产,以及各地分支祖茔、附图及碑文等,以供后人瞻仰、祭奠、和管理缮修。

8、世辈派字即家族的世辈排行配字,此内容虽不多,但却反映一个家族历史和文化底蕴,反映出家族成员在家族中的世辈位置,也是家族成员取名排辈的依据。
一般家族在上一轮配字使用即将结束前,都会延修新一轮的配字,配字必须规避与先祖配字的雷同,更要喻意深厚,押韵上口。

9、捐款、领谱名目编号。捐款是民间姓氏修谱的主要经济来源,义工是历次修族谱的主力军,他们对家族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全族学习的楷模。此精神必须在家族中大力宏扬,在家谱中,捐款人和义工要有相应的位置,在家祠中立功德碑进行表彰,以激励后代子孙,积极涌跃投入家族的公益事业。
家谱是家族内部秘籍,家谱都要标有本家族各房各支的特定编号,各房支按号领取,有的甚至是一人一号。做到刊发有序,收藏有责,新谱设专门页面登记入册。

10、世略图与世系表。世略图以苏式垂珠体的记谱方式,将本族由始迁祖起,按世序顺序,一一排列,清晰可考。有的谱亦分远祖系、近祖系。此表简洁,由始迁祖到最晚辈,一、二十个世辈跃然于一个页面,哪世有多少支,谁人是哪房哪支,令人一目了然。
世系表是世略图必要补充,记录家族每一位成员的简历说明、长幼顺序,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以及对社会对家族的突出贡献等简要事迹。

11、后记。就整部家谱来讲,后记是“押台戏”、后记是“压仓石”;后记是对前谱的必要说明和补充,后记是对前谱的画龙点睛!用好后记可以使全谱熠熠生辉。
①、总结本次修续谱工作的得与失,认真总结此次续谱活动的经验教训。由于历史的局限,谱史的匮乏,遗迹的缺失。在族谱中对一些祖源和历史事件的认定,难免会存有偏差和分岐,有时甚至是误判、错判!对于这些不尽人意的偏差和缺憾,最终我们可以通过《后记》加以修正和弥补。对于有分岐的,亦可在《后记》中公正列出分岐双方的申辩立场和所持依据。以备族人和后世子孙在充分挖掘史料证据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也可缓解和消除个别族人在争论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分岐,达到增强家族的团结!
②、任何工作都有阶段性,修续族谱亦如此,对于那些一时拿不准、估不透的祖源线索、历史事件,我们总不能马拉松式的耗下去!解决这类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后记中,一条一条如实记录下来。亦可在《后记》中设一专题《祖源线索备忘录》或其他历史事件备忘录,以防止有价值的史料线索在我们这一代手中丢弃。这也会给后世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能避免后世续谱少走弯路,重复调查!
③、“书到临尾渐渐松”,这实质是对《后记》的偏见。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条件和机会,努力把我们的族谱修续好。因此,后记的“押台戏”、“压仓石”作用一定不能低估、不可忽视。
做好后记,画龙点睛,让我们的家谱熠熠生辉。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5: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谱名词解释    之三     

非文   


祠堂、昭穆、别称及忌讳用语:


祠堂:又称家堂庙,是同一支血缘关系的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庙宇。
昭穆:俗称字辈、排行、辈份表、班行诗,记载族人世辈排序,区分同一血缘关系宗亲之间的世代关系。
讳:在家谱人名前常出现一个“讳”字,本意是指违言,不说,避忌。有顾忌而避开不说。在封建宗法社会,家族中对父母尊长的名讳是不能乱叫的。为避忌讳,在家谱中,对父母长辈的名字不得不写时,只有其前加一个“讳”字,以表示欠意和敬畏之心!
失讳:在家谱中常出现“失讳”二字,讳即名讳,名字的意思,失讳就是由于年代久远,先人名字失传、失考,在谱中叫失讳。
忌日:父母亲过世之日。《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郑玄 注:“忌日,亲亡之日。”
无后、绝支、失传、无后、止:指无子传宗接代,至此绝嗣,至此为止。
过继、嗣子:亦称“继”、过房、过嗣、继嗣。指自己没有儿子,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也指入养父之家为其后嗣。是传统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养行为。大多数是为了延续男性继承人而为之。只收录有本支血统的抱养子,不收从异姓或非本支同姓人家抱养的子孙。
嫡、庶之别 正妻谓之嫡,皇后之生为嫡子,可立为太子;
众妃、妾谓为庶,妃子之出为庶子,一般不能立为太子。
古代皇帝封臣子的妻子为命妇,分七个等级;一品夫人,二品亦(如)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普通百姓称已故的母亲,祖母等为“老孺人”,即自谦最低等的)。
考、妣之分
考者,父之死谓考,考,成也,已成事业;
妣者,母死之谓妣,媲,能与父媲美也。
先考:对已离世父亲的尊称,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对已死长者的尊意。
先妣:对已离世的母亲的尊称。
又解,加“先”,则表明亡父或母还有父或母活在人世。
显考:对亡父的美称。显,清《读礼通考·神主》:“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 元 大德 朝始诏改皇为显,以士庶不得称皇也。不知皇之取义,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义”。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
显妣:对亡母的美称。
又解加“显”表明亡父或母已经没有了父母双亲,是家族的最高辈,且儿孙满堂;
萱草:母亲。又叫忘忧草,据说能使人忘忧。
恃:母亲。失恃:母亲去世。
椿树:父亲。代表高寿,庄子文中说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九千岁为秋。
怙:父亲。失怙:父亲去世。
姑,夫之母。姑在则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
又,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尔雅》 又如:翁姑;姑嫜(古时妻子对丈夫
父母的称呼,即公婆)
宗祧:  
1、宗、宗庙。祧,远祖之庙。
2、引申指家族世系;宗嗣;嗣续。
3、继承祖业,即王位。
见背:逝世   
梓树:儿子   
棠棣:兄弟之情   
桃李:学生   
桑榆:老年幸福   
艾草:老人高寿   
桃子:高寿。

附录:
对死亡的不同称呼
天子亡曰崩,诸候亡曰薨(hōng),
大夫亡曰卒,士人亡曰不禄,庶人亡曰死,未成年人亡曰夭,童子亡曰殇
自言父死曰失怙(hù),母死曰失恃(zhì)。今人死一般称去世,重一点叫逝世,婉转的叫走了,过身了。和尚之死叫圆寂,道士之亡叫羽化。
讣、唁——报孝  书曰讣、慰孝子曰唁。
节哀——劝孝子惜身。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古时对女子的戒条
①三从:从父 从夫 从子;
②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
③女子出嫁:曰于归之喜,出嫁后回家省亲叫:归宁;
④烈女称女中丈夫;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5: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谱名词解释    之四     

非文


科举类名词


附学生员:凡在各类学校学习的初学者皆是附学生员,包括各地官办学校、义学、私塾学习的学生。
岁试:清时,各省学政巡回各地府、州、县学,对附学生员、“生员”的考试,考查平时的学业。每年考查,称岁试。岁试在乡试的前一年举办,即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凡附学生员都要先行科试、予试过关的称“童生”,再岁试过关者称“秀才”。获考一二三等者,才准送乡试。
邑庠生: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秀才进入县、儒学读书后称"生员"庠生也·故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之意。秀才向官署呈文时,往往自称庠生、生员等。
廪膳生: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症。
生员又有分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廪生,增广生等限制。
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凡生员经科试后,均可参加省城三年一次乡试,中式者统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太学生:乡试中试者进入太学。明朝、清朝时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又称"国子生"."国学生"。"国子监"期满出贡,也可充任县官或教职.。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生员"还有选送进入太学的,称"贡生"。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优贡等五种。这五贡都算“正途出身”的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殿试” 由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合格的贡士进行考试,也叫“廷试”。殿试成绩分为三等进士资格,即一、二、三甲,给予不同出身。一甲取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各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殿试揭晓时在太和殿唱名,同时在长安街张榜文三天,用黄纸制成,称为“金榜题名”。一甲三人 殿试后立即授官。二、三甲需再经一次朝考后才会授官。朝考优者作翰林院庶吉士,其他分别授予京官、或州县等地方官,有的作教官。
“大挑” 清朝,参加会试三次以上不中进士的贡士,挑取其中人员,列一等的以授知县用,二等的以授教职用(府、州、县学的学官),名为“大挑”,六年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人有较宽的出路。
“八股文”“八股文”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束股组成。“破题”共两句,说破题目的意义。“承题”用三、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予以说明。“起讲”概括全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是起讲后的入手之句。这四股实际上是文章的开头,后四股是正文,议论从这里开始。“中股”是全篇章的中心,主要论述在这里阐发。在这四段中,每一段都有两股相对比偶的文字,合起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合格叫“及第”,“及第”分为四等。只要肯下功夫背诵那些儒家经典作品的读书人都不难考上。明经这个科考,就像现在的函授一样,混个文凭而已。虽然国家也承认这个文凭,而且也能混个功名,但由于明经的录取分数低、招生规模大、生源质量差,一般不被社会上层看好,起点低、被提拔的机会很小,做小官容易但想做大官难度会非常大。所以一般有志气的读书人都以考中进士为终身目标,而不愿走捷径考明经。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相当于举人副榜。明经科: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文的记忆。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4-2 06:29 , Processed in 0.04917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