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2|回复: 0

河南马氏“吹糖人”受邀参加文博会 希望传统艺术能传承

[复制链接]

1424

主题

42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755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5-12-20 23: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tm.jpg

马氏“吹糖人”亮相文博会

9月18日,第九届文博会在合肥开幕。本届文博会和往届一样将历时4天,除了以往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参展外,本届文博会还特别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来自安徽乃至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亮相合肥,一个吹糖人老师傅的摊子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小糖块变出“大戏法”
这位老人就是马电坤——“吹糖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妈妈,我要吹个梅花鹿!”“我想吹个河马!”“吹个老虎!”……9月19日上午,马氏吹糖人摊位前人头攒动,在一大堆好奇围观的人群中,马电坤用筷子缓缓搅拌,挖起了小小的一团糖块,放在手中揉捏和拉扯。随后,只见他从中部开始将糖块向下拉长,随后在糖块的尾部开始吹气,一会儿糖块就如同变戏法一般慢慢膨胀并逐渐变得透明。在吹气的同时,老师傅双手也在球体上轻轻地揉搓和挤压,不到一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梅花鹿完成了。
马电坤将吹好的糖人放在一个顶部装有横梁的木箱上,木箱上面有一个扎满了小孔的横梁,成品糖人放在上面冷凝,并招徕顾客;他制造糖人的工具包括一个简易小火炉、一个中间被隔开的平底小锅、两根筷子、还有一些麦秸秆。小火炉里面熬制的是半炉琥珀色的糖块以及红色的糖块,据介绍,这些糖块是用蔗糖和麦芽糖混合炼制的,是吹糖人制作糖人的原料。
孩子们拿到想要的糖人后都喜笑颜开,被围在中间忙的不亦乐乎的马电坤也开心的笑了。

民间手艺“惹”人流连忘返
马电坤来自河南安阳,他还是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亮相合肥文博会了,他坦言,“之前几届文博会,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的人流量不是很大,大家更喜欢去那些美食展区。”
但这次情况发生了些改变,马电坤说今年文化展区的人明显变多了。他说,“之前一天也卖不出去几个糖人,但今天一上午我就卖出去了快20个糖人。来询问情况的观众也有好几波。”
观众刘先生表示,“去年我就来看过文博会,今年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的人流量明显变多了。特别是今年不止有像吹糖人这样的我们国内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来自非洲、中东等地的参展商,他们的展台和国内的传统文化展台‘一街之隔’,大家对他们带来的那些充满异域特色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感兴趣。”

文化“遗珠”企盼后人传承
马电坤介绍,他从事“吹糖人”已经30年了。“吹糖人”,又叫糖塑,顾名思义,就是以糖为材料,制作出人物、动物、花草等各种造型,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形态。马电坤说,“吹糖人最早源自北京一带,吹糖艺人肩挑担子,走街串巷,糖人卖给小孩解馋,赚点养家糊口钱。现在河南、安徽等地都还有一些手艺人从事该行业。”
马电坤非常担忧他们老去后谁来继承这门手艺。“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去拜师学习吹糖人的,但现在我们那边会吹糖人手艺的人已越来越少,吹糖人已演变成一种民间工艺。现在我们全村从事该行业的不到10人了,并且还收不到徒弟。我自己的孩子觉得学这门手艺太慢,并且也赚不到什么钱,他们都不愿意学。”
“我非常希望吹糖人的技艺就和皮影戏、剪纸等一样,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受到人们的关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后辈来把这种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马电坤最后说。

来源:万家热线(刘帅 潘巧)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11-19 19:15 , Processed in 0.06097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