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33|回复: 0

顺德龙江马姓略考

[复制链接]

1402

主题

41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887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7-5-8 13: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508130859.png
順德龍江馬姓略考(第二稿)
馬偉強  2017年05月01日

按語:
近年來,中國各地民間掀起宗親聯誼、尋根問祖、氏族文化交流熱潮,筆者有幸參與其中,並與多地馬氏宗親有着十數載交往之經歷,對馬氏家族歷史文化探索之興趣漸濃。無奈才疏學淺加之史料貧乏,自然對先祖生存活動及其世系傳承認知淺薄,研究不深,錯漏難免。本屬不敢貿然示人,只因既受族人所托,又實屬醉心於吾族先輩生命歷程之探索,非常願意與各地宗親族賢共同探討之。如有謬誤,懇請各地宗長、族中賢智、有識之士斧正為盼。

一、中華馬姓概況
中華馬姓乃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之名門望族,屬典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於當今中華民族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人口約1800萬,占全球華人人口總數之約1.2﹪。以下內容,着重討論中華漢族馬姓。
飲水思源,重根尊祖,乃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同為中華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馬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才輩出,群星璀燦,彪炳史冊。馬姓族人曾為中華民族之復興與發展付出過重大貢獻,馬姓家族之精神風範乃中華民族文化之寶貴財富。
關於馬姓起源,相傳於遠古舜帝時代,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姓,伯益後代造父被周穆王封於趙城(舊縣名,位於山西省南部)。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初期,趙衰子聯合魏氏、韓氏瓜分晉國,之後建立趙國。是時,趙國公子趙奢(趙武靈王之裔孫)能文能武,以善於用兵而著稱。趙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趙奢奉命抗擊秦軍進攻而大獲全勝,因戰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賜馬服(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北)為食邑,稱為馬服君,其地位與趙國一代名相藺相如、老將廉頗相等,被後人列為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趙奢卒後葬於封邑(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北部之紫山),其山以馬服君之封號被稱為“馬服山”。趙奢乃趙國一代名將,其子趙括卻因眾所周知之紙上談兵,指揮失當,於公元前259年之長平戰役(長平戰役發生於今山西省高平附近)大敗於秦軍,40余萬趙軍將士投降並被秦軍坑殺。趙括本人也被秦軍箭射身亡。史上南宋學者徐鈞,字秉國,號見心,蘭溪(今屬浙江省中西部)人,對趙括有如下評價:“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趙奢家族於秦滅六國以後,其孫趙興由河北邯鄲遷徒陜西咸陽。趙興崇敬祖父趙奢之功業,痛惜伯父趙括兵敗於秦軍給趙國帶來之災難,深感愧對趙國與先祖,因而改趙姓為復姓“馬服”,後去“服”字,稱為馬姓,趙奢因此成為中華漢族馬姓之得姓始祖。從此,該支馬姓族人主要居住於趙國都城(今河北省邯鄲市一帶),以後逐漸向各地遷徒,繁衍生息,世代相傳至今,已然成為一巨族。據中國各地《馬氏族譜》記載可知,中華漢族馬姓尊趙奢(馬服君)為始祖,迄今已歷經約2300年,宗傳80余代。
有關馬姓之分布與遷徒。漢族馬姓最初發祥於春秋戰國時代之河北省邯鄲市一帶,戰國末期,已有眾多馬姓裔孫逐漸遷居陜西省關中。此後,馬姓家族不斷得以發展壯大,人才輩出,不少家族成員成為當朝高官。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茂陵)便成馬姓族人發展繁衍中心。兩漢(約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至南北朝(約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時期,馬姓除於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向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地遷徒;以後又大舉西遷至西北地區及東遷到黃淮地區;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末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三人(河南固始人,史稱“開閩三王”。)入閩期間,有河南馬姓族人隨同前住,並落籍福建;又於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開始,馬姓人口逐漸向閩、粵、桂等地遷徒。直至明代(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中國各地馬姓人口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到清代(公元1636年至公元1912年)後期,部分馬姓族人從閩、粵、桂等地開始移居海外、臺灣及港澳等地。
回顧漫長馬姓歷史,有無數中外聞名且值得族人引以為榮之家族精英,限於篇幅,未能逐一詳述,在此僅簡述數位,以供族人緬懷。
馬援,字文淵,生於公元前14年,卒於公元49年,享壽63歲,趙奢(馬服君)第十一世孫。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少有大誌,文武雙修,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公元8年至公元23年)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愧囂屬下,甚得愧囂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至公元57年,東漢王朝開國皇帝),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平定交趾、九真、日南(今越南)等郡,收繳兵器立銅柱以作國界,宣示主權,警示南人不得再反。天下統一之後,馬援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封隴西大將、“伏波將軍”、新息侯。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之氣概甚得後人崇敬。後於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卒後因梁松(梁統之子 漢光武帝之女婿)誣陷,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劉炟(在位:公元87年至公元88年)又恢復其“伏波將軍”之稱號,追謚為忠誠侯。馬援有許多名言已成後世之成語。如:“謙約節儉,廉公有威”、“憂人之憂、樂人之樂”、“馬革裹屍”等。馬援教子有方,曾撰寫有名之《誡兄子嚴•敦書》。該家書被收錄於《古文觀止》,與諸葛亮《誡子書》齊名,此乃中國家教史之名篇。
廣東嶺南各地馬姓後裔數百年來視馬援為直系祖先而拜祀之。各地《馬氏族譜》均有如下記載:“清同治年(公元1861年至公1875年)間,廣州省城流水井(今西湖路)建有府前大祖祠與伏波書院,每年農歷二月初四和八月初四舉行春秋二祀,各房子孫風雨不改,輪流值祭,周而復始。”可見,馬援作為廣東嶺南馬姓後裔心目中之遠祖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馬燧,字旬美。生於公元726年,卒於公元795年,享壽69歲,趙奢(馬服君)第三十世孫,唐朝名將。汝州郟城(今河南省郟縣)人,身高1.86米,容貌英武,氣概超邁。祖父馬瑉,官至左玉鈐衛倉曹。父親馬季龍,曾中舉明兵法科,豪爽擅長兵法,官至嵐州刺史、幽州經略軍使。馬燧少與諸兄共同苦讀,學兵書戰策,沉着勇敢、多智多謀、擅長兵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乃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爭奪統治權之內戰,此乃唐朝由盛而衰之轉折點,因發起反唐之指揮官以安祿山及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因其爆發於唐朝玄宗天寶年間,故又稱“天寶之亂”。】爆發,馬燧曾勸說留守範陽(今北京城西南)之叛將賈循倒戈,賈循與馬燧雖為好友,且同意馬燧之謀劃,但卻未當機立斷,以致事情泄露。安祿山便向範陽派遣特使,埋伏殺手,並以弓弦縊殺賈循。馬燧聞訊逃脫,藏匿多時。後被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推薦為趙城尉。
唐朝寶應年(公元762年至公元763年)間,澤潞節度使李抱玉任命馬燧為趙城縣縣尉。馬燧又奉李抱玉之命說服懷恩大將薛嵩歸順朝廷,繼而任命馬燧為左武衛兵曹。後歷任鄭、懷、隴三州刺史,皆有政績。唐代宗李豫(公元727年至公元779年),召見,授商州刺史,兼水陸轉運使。
大歷十年(公元775年),任河陽三城使。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等合兵擊敗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叛將李靈曜及魏博援軍,平定汴州。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遷河東節度使,在鎮整飭武備,訓練士卒,由兵甲寡弱至威震北方。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加檢校兵部尚書。奉詔率步騎二萬,與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等討魏博叛將田悅,以解臨名(今河北省永年)、邢州(今河北省邢臺)之圍。軍至邯鄲(今屬河北省)西北,擊敗阻擊唐軍之田悅部將楊朝光,斬朝光以下5000余人,又擊退田悅援軍,進至臨名,大破田悅軍,斬獲萬余人,邢州圍亦解。以功加尚書右仆射,旋加魏博招討使。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率諸軍南下,與田悅軍夾洹水(今河南省安陽河)對陣。采取攻其必救之策,令諸軍沿洹水夜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東北),誘田悅尾追,然後回軍反擊,大敗悅軍,斬獲二萬余人(見洹水之戰)。不久,又大敗田悅軍於魏州城西。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加檢校司徒,封北平郡王;同年七月,任奉誠軍及晉絳慈隰節度使,充管內諸軍副元帥,與河中、同華、陜虢行營副元帥渾瑊等合兵討叛唐之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同年十月,率步騎三萬攻拔絳州(今山西省新絳),分兵奪取聞喜、萬泉等數縣(均在今山西省 西南部)。
貞元元年(公元785年)三月,敗懷光軍於陶城(今山西省永濟市北),斬萬余人。同年四月,與渾瑊破懷光軍於長春宮(今陜西省大荔朝邑西北),遂掘塹圍宮城;懷光諸將相繼投降。時連年蝗旱,資糧匱缺,朝議多請赦免懷光。同年七月,馬燧自行營入朝見唐德宗,奏請若給一月糧草,必平定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市西南)。德宗許之。同年八月,馬燧親至長春宮城下勸降李懷光守將徐庭光,旋率諸軍進逼河中,懷光窘迫自殺,河中平。德宗詔書褒美,遷光祿大夫,兼侍中。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為綏銀麟勝招討使,率軍擊吐蕃。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因輕信吐蕃求和之請,奏請許盟,招致平涼敗盟之恥,被剝奪兵權,仍為司徒兼侍中。貞元五年(公元789年),馬燧與太尉李晟之畫相被放入淩煙閣,與唐太宗之功臣們放於一起。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唐德宗於延英殿召見馬燧,其時,李晟已去世,皇帝十分傷感曰“以前乃妳與李太尉一起上殿,如今只看見你一人上殿”。是時,馬燧因足疾摔倒在地,皇帝親自扶起,將其送至殿外。貞元十壹年(公元795年),馬燧病逝,唐德宗為之廢朝四日,追贈太尉,謚號莊武。
馬殷,字霸圖,生於公元852年,卒於公元930年,享壽78歲,趙奢(馬服君)第三十七世孫。許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另有史料記載為許州扶溝(今河南省扶溝縣)人】。出身寒微,早年家中貧困,以木匠為業。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秦宗權據蔡州(今河南汝南)叛亂,馬殷應募從軍,成為忠武決勝指揮使孫儒之部下,以勇武聞名軍中,從軍作戰。於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末期,五代十國(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期間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由此而使馬姓於上述地區得以快速壯大與發展。馬殷卒後葬於今湖南衡陽附近,史稱“武穆王”,傳說馬殷之衣冠冢有上百個。公元2009年夏,湖南省馬氏宗親和廣東嶺南馬氏宗親聯合實地考證,初步確定真正之馬殷陵處於湖南省衡陽縣洪市鎮禮梓鄉財源村。馬殷生子近四十人,臨終時,遺命諸子實行“兄終弟及”之繼位制,因此為兄弟爭權、楚國內亂以致敗亡埋下禍根。其子希振、希旺、希杲、希瞻、希能、希貫、希隱、希浚、希知、希朗均有官職,其余庶子史無記載。其中長子希振後避位出家,由次子希聲、希範及希廣、希萼、希崇相繼繼位。
據史料記載,龍江馬姓各房同屬趙奢(馬服君)第十一世孫馬援(伏波將軍)、第三十世孫馬燧、第三十七世孫馬殷之後裔。
此外,歷史上馬家女姓中也有不少英傑人物。漢明帝(公元28年至公元75年),時期之明德皇後(公元39年至公元79年),善良賢淑,儉樸典範,《續列女傳》中稱贊她為“在家則為眾女師範,在國則為母後表儀”。乃中國歷史上之“千古賢後”。
明太祖皇後馬秀英(公元1332年至公元1382年),早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同甘共苦。建立大明皇朝後,輔佐朱元璋料理國事,成為朱元璋之“良妻良相”。《明史》對她稱贊為“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還有民主革命志士馬青霞(公元1877年至公元1923年),清光緒帝禦賜一品誥命夫人;孫中山為其題字“天下為公”;魯迅稱她“才貌雙全”,與同時代秋瑾齊名,人稱“南秋瑾北青霞”。
回顧歷史,族人無比驕傲,展望未來,族人信心百倍。當今放眼世界,馬姓家族依然人才輩出,如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萬祺;中國國民黨主席、臺灣“總統”馬英九等等。
據相關史料記載並初步考證可知,當今順德龍江馬姓各房自宋代起便由多地數支祖源陸續遷入,其中有南雄珠璣巷之馬姓先祖南遷順德龍江開族而派衍;也有廣東新會馬氏始祖直北公後裔遷居順德龍江開族之承傳。經歷889年災荒戰亂與繁榮盛世、擇地遷徒與繁衍生息,世代相傳至今,人口(指現時健在之包括馬家兒女及馬家媳婦)約有400多人,分布於龍江沙田(約100多人);龍江里海南坑(約100多人);龍江儒林大街馬巷一帶(約80多人);龍江橫滘(約100多人) 。上述各地各房龍江馬姓,據現有史料初步考證,上溯至宋代,皆屬數支不同祖源而繁衍。

二、龍江各房馬姓祖源初探
根據相關族譜史料記載可知,龍江馬姓各房,上至宋代,同姓不同宗。各房先祖到順德龍江開族歷經時間較長者已有889年;而時間較短者亦有443年,衍宗各為三十余世至十六世不等,其族已植根龍江,其枝已遠蔓他鄉異國。族中先賢,或習武從戎,報效國事;或寒窗苦讀,入宦為仕;或遠貿商賈,積富還鄉;或勤事農耕,力田力地。斑斑史跡,彰顯我龍江馬姓之祖德宗功;濃濃祀香,猶現龍江我族之澤衍宗藩、祚隆門蔭。
可惜年湮代遠、水火戰亂、文革浩劫,族中譜史大部分已被摧毀殆盡。更有可痛可悲者,時值世紀之交,筆者耳聞目睹,當朝貪官污吏,名曰“殯葬改革”,實則搜刮民脂民膏。歷代祖先之山墳墓地,被蠻挖逼遷,如此珍貴之歷史文物及墓中碑文記載,連同那份歷史滄桑感蕩然無存!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之祖塋數百年來從沒遭遇戰火與天災,如今卻毀於人禍,可謂天怒人怨,人神共憤!族人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愧對列祖列宗。今啟動探索祖源,再續譜史,實屬舉步維艱。筆者願作拋磚引玉,初探龍江馬姓祖源之究竟。
其一,龍江儒林大街馬巷房。根據龍江儒林大街馬巷之馬姓族人及順德桂洲外東村馬姓族人各自收藏且記載一致之古舊《馬氏族譜》可知,該譜記載:“龍江始祖,諱郭勝,號秀峰,宋朝博士,宋徽宗時因金遼之亂(金遼之亂約發生於公元1115年前後)始入粵居南雄,至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遷居順德龍江開族,妣蕭氏,生二子……。秀峰公卒後葬西樵,龍江金釵臂(又名馬家臂)之墓乃葬衣冠冢”。再查廣州番禺直村《馬氏族譜》書院史料一章及廣州番禺謝村《馬氏仁房族譜》等皆對龍江馬姓始祖馬郭勝均有載述,且同列於《人物榜》之上。
20170508131106.png
龍江《馬氏族譜》關於龍江馬姓始祖馬郭勝之記載
馬郭勝於順德龍江宗傳八代後,其第八世孫諱原為奴仔後改昌佐,字原一,號太服,年幼時居龍江,後被胞兄果善賣到中山小欖為人養子,以後又改名歸宗遷居順德桂洲外東村開族。太服公為順德桂洲外東村馬姓之始祖也。
原始族譜記載:“太服公生於元帝丁酉年正月十三(公元1297年2月5日),終於元帝乙亥年七月初十(公元1335年7月30曰),享年四十九歲。”【本文筆者根據年份推算,覺得原譜載述太服公卒之年份記載或推算可能有誤,理由乃太服公若“終於元帝乙亥年(公元1335年)”,則太服公享年僅為38歲而不足四十九歲;若太服公享年為49歲,其卒之年份應為元帝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
今龍江儒林大街馬巷之馬姓家族与遷居廣州暨南大學馬永生教授家族及順德桂洲外東村馬姓家族(可能包括著名粵劇家馬師曾家族)皆為龍江馬姓始祖馬郭勝之後裔無疑。
其二,龍江里海南坑房(古稱“馬寨家園”)。廣東嶺南各地《馬氏族譜》皆有記載:始祖諱端,字至正,號直北,河南汴梁開封府祥符縣人,趙奢(馬服君)第四十三世孫;五代十國楚王馬殷之第七世孫,北宋禮部尚書兼內閣少保皎夫公(諱悅、字喜、號皎夫)之子也。宋徽宗政和年間殿試成進士,因世變未任,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南渡入粵,止居新會城南金紫街,是為宋代廣東新會馬氏始祖也。後召折南京吏部郎中授奉政大夫,未任旬而卒,誥贈朝奉大夫,生於宋哲宗元右六年(公元1091年),卒於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享壽八十一歲,妣:鄧氏、高氏、林氏,共生五子。據不完全統計,直北公之後裔子孫今健在者有數十萬之眾,遍及新會、江門、順德、南海、肇慶、四會、高要、廣寧、德慶、鶴山、臺山、化洲、電白、廣州、從化、、番禺、南岸、羅崗楓園下、鐘落潭、中山、潮汕、福建、廣西(桂東南)、香港、澳門、臺灣、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
20170508131215.png
位於廣東新會杜阮大馬灑之宋代新會馬氏始祖馬直北墓園
直北公第五世孫諱良佐,字學顏,號心齊,元朝進士,官至提督七路節度使,從廣東新會金紫街遷居南海水藤【今順德水藤古時為南海水藤,於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改順德水藤】;直北公第八世孫諱日通,字君禮,元朝年間(公元1300年前後)從南海水藤(今称順德水藤)遷居順德杏壇桑麻村開族;直北公第十四世孫諱學援,字允庸,號南昌,於明朝神宗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由順德杏壇桑麻村遷居順德龍江里海南坑村開族,開辟“馬寨家園”。今龍江里海南坑房之馬姓族人,即為學援公之後裔也,歷經四百四十三年,宗傳十六代。
據順德龍江里海南坑房《馬氏族譜》記載,學援公當年遷居順德龍江里海南坑村,乃乖船經西江水道由西向東而行,於“獅山”之嶺口靠岸,轉劃小艇由南而北進入鳥飛魚躍、碧水青青之里海涌,再經一阜、坑口到達馬寨渡頭上西岸,此乃該房馬姓族人繁衍生息之地。明、清時期,里海南坑馬姓與譚、高、鄧、梁、李等各姓氏共有三十九座祠堂建築群,皆背靠大金山脈而面向碧羅帶般之西江支流里海涌。祖輩從事蠶桑、甘蔗、養魚、種蕉等農耕作業。當年各姓氏共有人口約二萬余人,三十多個堂會,共同供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山谷中之“觀音堂”一年四季香火鼎盛,遊人如鯽。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乃觀世音之千秋華誕,村村寨寨大排筵席,並休假三天共同慶祝,是時鑼鼓喧天、龍獅起舞、燃放喜炮、熱鬧非常。
龍江南坑房馬姓,本乃枝繁葉茂,子孫昌盛。無奈清代宣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之一場大鼠疫及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寇侵華之戰患,造成人口銳減。以後太平盛世,人口略有回升,迄今健在人口約有100 余人。
20170508131241.png
順德龍江里海南坑房馬姓宗親合影
其三,龍江沙田房。遺憾者族譜早已失存,祖籍原宗,暫無跡可覓。幸有家存十八世業啟公及其妣馬母蔡氏精致水彩遺像各一幅,其生卒年月及世代記載鑿鑿堪憑:“十八世,業啟公生於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終於光緒廿四年(公元1898年)、享壽77歲;妣蔡氏,生於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終於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享壽86歲。”至此,業啟公可與其龍江沙田房後裔子孫編譜對接無誤至今,而業啟公之前輩先祖仍有待考證。
20170508131259.png
順德龍江沙田房十八世祖業啟馬公像
20170508131313.png
順德龍江沙田房十八世馬母蔡氏像
20170508131332.png
順德龍江沙田房十八世祖業啟馬公像及馬母蔡氏像背面之原始記錄
為求無冒他人之宗、無舍自出之祖、莫作不智不仁之子孫,當以慎終追遠、信以傳信、疑以存疑為本,特作初探如下:
1、業啟公可否與龍江馬姓始祖馬郭勝世系對接?
假設龍江始祖馬郭勝為龍江沙田房馬姓之始祖,馬郭勝於公元1128年遷居龍江,時至公元1848年(龍江沙田房十八世業啟公中年時期)宗傳十八代,歷時720年,平均每代相隔40年,按照人類傳宗接代之常規(每代相隔約25年至30年左右),本文筆者認為有悖常理,故馬郭勝為龍江沙田房馬姓始祖之可能性不大。
2、業啟公可否與廣東新會馬姓始祖馬直北世系對接?
假設廣東新會馬姓始祖馬直北為龍江沙田房之馬姓之始祖,馬直北於公元1129年到新會,時至公元1848年(龍江沙田房十八世業啟公中年時期)宗傳十八代,歷時約720年,平均每代相隔40年,按照人類傳宗接代之常規(每代相隔約25年至30年左右),本文筆者認為有悖常理,故馬直北為龍江沙田房馬姓始祖之可能性也不大。
3、據考,於順德龍江周邊地區之順德樂從楊滘、順德樂從水藤、南海西樵、順德勒流黃連、南海大瀝、南海吉利、廣州南岸乃至海南省儋州市高第村【該支由諱福,字智豪於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由南海西樵山頂碧雲村遷居海南省儋州市高第村開族】等地之馬姓家族,其共同始祖乃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因胡妃事起避禍,自南雄珠璣巷遷廣東會邑(今廣東省新會)後再遷順德樂從楊滘開族之定國祖【諱相,字定國,號子卿,妣似氏,生一子。定國祖卒後葬南海西樵大同顯崗村鳳凰崗牙骨嶺,祖墳於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上述各地各房之馬姓宗親,其族譜記載皆尊定國祖為始祖。
又假設定國祖為我龍江沙田房始祖,其傳宗接代之年代計算基本吻合;但根據上述各房之族譜史料記載,從來皆無跡象顯示定國祖後裔有遷居順德龍江之說;而順德龍江本地族譜史料,也從未發現有關定國祖之載述,故定國祖為龍江沙田房馬姓始祖之可能性也不大。
4、今有順德倫教雞洲房《馬氏族譜》記載:“考家乘而知我始祖兄弟三人同居南雄府珠璣里,至宋朝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適遭賈似道弄權而渡宗駕再南下,為失王妃之亂致貽雄民之禍眾人紛紛逃走,始祖兄弟三人,一居龍江(廣枝公),一居水藤,我始祖廣岐公則居雞洲就配陳氏而生二世祖。(二世祖)兄弟三人長曰溪仙、次曰景晨、三曰東源。耕讀樂活廣置田莊稅業載在大良堡”。
20170508131353.png
順德倫教雞洲房《馬氏族譜》封面
20170508131409.png
順德倫教雞洲房《馬氏族譜》內頁正文
20170508131428.png
順德倫教雞洲房《馬氏族譜》世系圖
由此可知,上述之马姓兄弟三人於宋朝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因胡妃事起避禍而南遷順德,分居雞洲、龍江、水藤三地。說明當時兄弟三人可分居自立;但其長兄廣岐公亦到雞洲後才就配陳氏,可想而知二弟廣枝公剛分居龍江時很有可能未娶。由此推測廣枝公分居龍江時約為二十歲或不足。
假設上述大宋始祖分居龍江之廣枝公為龍江沙田房馬姓始祖,其宗傳十八代歷時約560年,平均每代相隔約31年,相對較為符合人類傳宗接代之常理(每代相隔約25年至30年左右),逐將上述郭勝、直北、定國、廣枝諸公比較之,廣枝公為龍江沙田房馬姓始祖之可能性稍大。而除此之外,暫時也尋覓不到再有其他宗支馬姓早年遷居龍江之說。
至此,筆者以信以傳信、疑以存疑之思維方式,暫且將宋朝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因胡妃事起避禍,從南雄珠璣巷南遷順德之兄弟三人之一廣枝公暫且認作始祖,因其可能性稍大,然而從廣枝公至業啟公該段因暫缺史料仍然無法整理對接。如有不恭者,實屬無奈也。更盼族中賢者及後世智士破解疑惑。
其四,龍江橫滘房。龍江橫滘房馬姓,現主要居住於龍江橫滘華祝里,共有十余戶,今健在者約有100余人,其中部分早年因謀生之需,已遷居廣州、上海、四川、香港和美國等地。各地宗親每年清明節均有約定回鄉共同祭祖之慣例,並於祭祖當天相聚龍江橫滘華祝里之老祖屋(此乃華祝里内唯一之鍋耳屋),舉辦祭祖晚宴,是時,筵開十余席,家族成員緬懷先輩,共話親情,舉杯祝福,開懷暢飲。
由於各種歷史原因,該房暫無族譜查考,據族中長老之口耳相傳,該房先祖乃早年從順德北滘之馬村遷居此地開族。族人記憶清晰,其太公山墳位於今龍江世埠鄉龍首村口之“爛網拋魚”地段。早年清明節祭祖仍有舉族到此拜祭,後因山墳墓地被強挖逼遷,現已失存多年。始遷祖何時遷入及其諱、字、號、生卒年月等有待查考。

三、龍江馬姓歷史人物
1、龍江馬姓始祖馬郭勝
馬郭勝,諱郭勝,字(不詳),號秀峰,宋朝博士。宋徽宗時因金遼之亂(金遼之亂約發生於公元1115年前後)始入粵東南雄,至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遷居順德龍江而居焉。妣蕭氏,公及祖妣生卒時日不詳,生二子,長子仕政;次子仕俊。公卒後葬西樵,龍江金釵臂(又名馬家臂)之墓乃葬衣冠冢。
馬郭勝之後裔子孫今分居於順德龍江,順德容桂,廣東廣州等地。根據龍江馬姓各房族譜史料比對可知,馬郭勝遷居順德龍江迄今已有889年,乃目前為止所發現之龍江馬姓始遷祖。
2、愛國將領馬觀鵬
馬觀鵬,字扶泰,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出生於順德龍江沙田一戶清貧家庭。觀鵬年少好學,特別喜歡習武。其目睹家國多難,毅然奮身從戎。
清朝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占領北京後之清軍長驅南下,南明小朝廷撤入福建。地處閩、粵通道之贛州成為保護南明政權之一道外圍屏障及重要軍事要塞。此時之贛州,在南明大臣,先後擔任兵部尚書之李永茂、楊廷麟、萬元吉等人領導下,結集隊伍、籌集糧草,準備抗清,且形勢非常緊張。是時,福建清軍直逼崇安,嚴重威脅隆武帝駐地延平(今南平)之安全。隆武帝目睹贛州抗清聲勢高漲,群情激奮。於是乎便有取道長汀來贛州之打算。是年4月,清軍十三營人馬兵臨贛州,展開對贛州之局部圍困。南明政權為保住贛州,加緊籌措糧草,招兵買馬,急忙調集贛、粵、閩、滇、桂、湘六省兵力,數十萬人增援贛州,準備應對該場殊死決鬥。是時,年僅24歲之馬觀鵬因作戰英勇,隨征有功,就擢升為江西參將(在清朝,參將屬總兵下一級,與副將相近,乃正三品武官),駐防贛州,並被萬元吉(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總督江西、湖廣諸軍)委任為守城副將。清軍與明軍於贛州至吉安周邊一帶交戰,時長達一年六個月之久,這場戰役中,馬觀鵬協助萬元吉指揮作戰,城破後在與清軍激烈巷戰中身負多處重傷,最後英勇殉國。戰役終以清軍破城血洗贛州而結束。
翌年,清將李成棟反正,歸附南明。南明小朝廷由廣西還都肇慶,永歷帝為於贛州守城戰役中犧牲之將士深為感動,旌表殉難將士,撫恤烈士家屬,追謚馬觀鵬為“飛虎將軍”;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奉旨祀順德忠孝祠,有傳。
馬觀鵬早年曾與龍江里海甘竹灘一余姓(另有記載為譚姓)女子訂婚,當婚期臨近之時,正好清兵壓境,戰事在即,馬觀鵬認為自己身為守城副將,此時離開戰場,乃臨陣退縮,有辱臣子大節,且國難當頭,國將不保,又何以為家?!他遣人送函返鄉,表示以國事為重,勸諭家人向女子家屬表達推遲婚禮之原因。
馬觀鵬四百年前出生於順德龍江沙田,其世系與今龍江沙田房之馬姓族人是否相關?有待考證。
3、抗日愛國志士馬日照
馬日照,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出生於順德龍江沙田,卒於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享年48歲。先祖世系不詳,清未民初時期被“賣豬仔”(鴉片戰爭後西方侵略者在中國沿海大肆拐擄華工赴南洋及美洲等地轉賣稱為“賣豬仔”)到南洋檳城。之後自行逃脫重獲自由並於檳城吉打州站穩腳跟後折返順德龍江,引領龍江沙田宗親馬豪枝、馬滿枝、馬滔枝等兄弟數人及另一異姓龍江沙田同鄉遠渡重洋到馬來西亞檳城吉打州古邦巴素縣謀生,上述數人初到異國被馬日照收留於其吉打州古邦巴素之面包店做工維生,馬日照同時對宗親鄉里照顧有加。
馬日照之面包店因經營有方,生意興隆,常將盈余寄返鄉間顧及鄉中父老。時值日本侵華時期,馬日照得知鄉中親友慘遭日寇蹂躪,民不聊生。
公元1937年8月15日,檳城閱書報社聯合四十二單位召開動員大會,成立“檳榔嶼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筒稱“檳華籌賑會”,當地華人積極開展救國救難運動。馬日照獲知此事後,愛國抗日之心油然而生,積極捐款捐物投身當地華人救國救難運動,以作抗擊日本侵略者。後被日本人知曉欲將其追殺,無奈馬日照因手無寸鐵被逼逃進當地深山躲避,因山中無依無靠饑寒交迫露宿荒嶺而餓死山中,卒時年僅48歲。抗日愛國誌士,可歌可泣!
馬日照和當地無數華人同胞一樣,具有強烈民族感与愛國心,為抗擊日寇侵華,捍衛民族尊嚴,加入抗日救亡鬥爭之偉大行列,出錢出力,積極投身當地華人團體發起之愛國抗日運動,為最後戰勝日本侵略者獻出寶貴生命,立下不朽之歷史功勛,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光輝燦爛之篇章。當地華人團體為追懷這批抗日愛國誌士,公元1951年於檳城亞依淡區升旗山腳下建造“檳榔嶼華僑抗戰殉職機工罹難同胞紀念碑”,以供後人悼念憑吊。“檳華籌賑會”特選定於當年11月11日(歐戰和平紀念日)上午11時舉行紀念碑落成儀式,以示共同維持國際永久和平之意。如今,馬日照之後裔子孫仍在馬來西亞檳城丹絨武雅安居樂業。
4、龍江馬姓仕進
⑴、馬騶,字應瑞,號瑞峰。明朝文職仕進。由乙榜進士任海康縣教諭。升直隸寧國府教授。轉升江西盧陵縣知縣。致仕。有傳。
⑵、馬鐘英,字君儲,號同江。明朝文職仕進。由進士任烏程縣知縣,升戶部主事;進陛承德郎,歷員外郎中,擢臺州府知府,轉南寧府;升浙江右參政,未赴任卒。
⑶、馬如松,字爾茂,號雲蒼。清朝文職仕進。由舉人任四川太平縣知縣,卒於任。
⑷、馬鉉,字少可。明朝教職(試官)仕進。由貢生任懷集縣訓導。
⑸、馬應甫,字君獻,號榕石。明朝教職(試官)仕進。由貢生任長樂縣訓導,升福建福州府教授。
⑹、馬一化,字騰霄,號連峰。明朝教職(試官)仕進。由舉人任浙江蕭山縣訓導。
⑺、馬振基,字秀甫。清朝教職仕進。由舉人任東莞縣教諭。
⑻、馬駿,清朝教職仕進。由貢生任昌化縣教諭。
⑼、馬驅,字千子。清朝教職仕進。由例貢任長樂縣教諭。補任英德縣。
⑽、馬承恩,字臺伯。清朝教職仕進。由例貢任陽山縣教諭。
⑾、馬觀鵬,字扶泰。明朝武職仕進,崇貞未隨征李賊,以軍功授江西贛州府參將,升副將。進陛龍虎將軍。年二十四方乞假歸娶。猝遇急報,遂進兵,力戰而死。清朝賜謚烈湣。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奉旨祀順德忠孝祠。有傳。
⑿、馬騶,字應瑞,號瑞峰。明朝武職仕進。由吏員中成化戊子科廣西鄉試第四名舉人。有傳。
⒀、馬升,明朝武職仕進。弘治年間由吏員歷任巡簡大使。
⒁、馬性純,字德善,號潔齊。明朝武職仕進。嘉靖年間由吏員任廣西郁林永盈倉副使巡簡。
⒂、馬性良,字德美,號金山。明朝武職仕進。嘉靖年間由吏員歷任倉大使河泊。
5、龍江馬姓進士
⑴、馬鐘英,字君儲,號同江。明朝進士。嘉靖二十年辛醜會試第十名,殿試二甲二十四名進士。任烏程縣知縣,升戶部主事承德郎。歷員外郎中,擢臺州府知府,轉南寧府;升浙江右參政,未赴任卒。祀名宦祠。
⑵、馬騶,字應瑞,號瑞峰。明朝乙榜進士。成化己醜會試中乙榜第一名。壬辰復中乙榜。任海康縣教諭,升直隸寧國府教授,轉江西盧陵縣知縣,致仕。有傳。
⑶、馬如松,字爾茂,號雲蒼。進士。中式第七名。
⑷、馬光祖,康熙年間進士,戊子科中式。
⑸、馬振基,字秀甫。康熙二十年進士,辛酉科中式二十八名。
(全文完)

来自:佛山马氏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4-10-12 23:29 , Processed in 0.07102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