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大家庭里出了3名文进士2名武进士20多位文武举人?
一姓一族一村竟有7座公堂?村里曾建有水榭楼台?
她是桂北马氏的发源地?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距离全州县城仅15公里的才湾镇金堂村,下面向大家讲述金堂村的故事。
▍金堂村的地理位置及由来
金堂村今属于广西全州县才湾镇金堂村委,泉南高速公路从村旁经过,从金堂村到高速公路口不到10公里。从村去镇政府,目前还需要过船渡河。村边的大桥正在修建中,预计2018年即可通车。
金堂村毗邻湘江,由西向东的湘江在村旁折向东北流去。在古代金堂村是水路和陆路的交集处,是全州经界首过灵渠到桂林的湘江航道必经之地,是湘桂古道上一个歇脚点。
据村民介绍,在离村外一里左右的大路上两头各有石柱凉亭一座,不知在上世纪的哪一年凉亭被毁,凉亭的石柱用去修了水利。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祖籍江西庐陵的青年马君三赴广东做官,曾途经金堂村,见此地风水好,“二龙会合,一水中流,湘浦屏山,近襟远障”。在他卸任后就带家眷来到此地定居“聿来胥宇,诒厥孙谋”。此村取村名为金堂,撷“金马玉堂”之意。金马即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即玉堂殿,供待诏学士议事的地方,金马玉堂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金堂马氏家谱记载,马君三即为金堂马姓始祖。
金堂村目前有300多户1400多人口,基本上都姓马,有几家不姓马的其血缘上也是与马姓相关的。金堂村是桂北一带马姓的发祥地,据不完全统计从金堂村搬迁出去的有马姓居住的自然村至今达80余个(名单附后)。
金堂村宜商、宜农、宜渔,是个鱼米之乡。这里毗邻湘江既通水路又通陆路是商贾云集之地,村中沿河一带都是商铺,至今仍有部分保留。因依河而居,在农闲时期村民可下河撒网打鱼。村后有南向的一脉石山和北向的一脉土山在此交汇,村民说那是土龙和石龙的两条龙脉。在两脉之间是一片良田延伸到远处的山边,常年有溪水可供灌溉,地势相对较高故少有洪涝之灾。
▍金堂村在科举时代的辉煌
金堂村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民国三十五年出版的《全县志》和民国十三年编印的《金堂马氏家谱》中都记载:从清朝乾隆年开始,金堂村出过5位进士(其中3位文进士、2位武进士),20多位文武举人(名录见附表)、岁贡生6名,廪生5人,庠生近100名,国学113人,六品22人,更有受旌表者达42人,在全国各地为官者也大有人在。
据村民们说,以前村里有很多甲石,大多都在土改及文革时期破坏了,目前村里保留下来的甲石不多了。
甲石又叫功名碑(也有称夹石的),它是科举考试的产物。明、清称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中举人、进士者称科甲出身。我想,甲石是取“科甲”之意命的名。甲石是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的人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名片”。一般都是立在村口的交通要道旁,也有立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甲石除了以此彰显身份外还能起到激励后辈发奋图强、继续考取功名的作用。通常甲石都是成对树立的所以也有称之为“夹石”的说法。
▍金堂村的老井和古树
在全州老百姓把从地下涌出的泉水都称作“井眼”。金堂村村中有两口古井,至今仍然是村民们日常饮水的水源。一口井位于村中心,人称“老井眼”。另一口井在村的东头,称“雷井眼”,旁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树,每次村中打雷都好像是从这口井的位置传出雷声的,因此称之为“雷井眼”。两口井旁的地质都是岩石,井水是从底下岩层流出的,村民们讲,曾经有一年打雷,井里还游出很多鲢鱼。
雷井眼旁的大树,村民们说是棵凉树。看上去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究竟树龄有多长,需要林业部门的专家测定才能得出结论。
村中有三棵古老的凉树,与这三棵凉树一样古老的还有三棵樟树,成三角形分布在村里三个不同的方向。
凉树学名叫重阳木,也有称之为水凉树的,这种树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但在广西很少见。凉树不是全州的本土树种,是不是村里的先人们在外地为官带回来的树种呢?或是马氏先人们思念江右(即今江西省)故土,特意将凉树从江西带到此地栽培?据说,种凉树和樟树是有象征意义的,先贤们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成栋梁之才、著天下文章。
▍金堂村的老房子、大房子
据村民们说“桂花树边老房子”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村民们称之为“桂花树边老房子”是因为老房子门前有一棵很古老的桂花树。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民居,因历年来有人居住,房子相对保存得还算完整。远看其貌不扬,较清代建筑还略显矮一些,也没有华丽的马头墙,但走进屋内其用料之奢华定会令你愕然!
老房子的大门采用了北方四合院金柱大门的建筑风格,左右有耳房,门框上有四个门簪,门簪有精美的雕花。
老房子的天井地面全是青石铺就,最长的达二丈(6米)之长。四角的石料都是用一整块 L 形石料而非两块拼接。
老房子天井的排水系统布局科学合理,出水口是在整块石料上凿出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下雨时一个大“钱眼”将天上的雨水全部收纳,有聚财纳福之意。
老房子的石门槛用料非常讲究,雕有飞凤、盘龙、祥云、百花,工艺精湛!
如果这座老房子是明代建筑,铺装了如此奢华的地砖,用了如此精美的石料,那房子的主人不是高官定是达贵。我问了村民们,他们都不知道这房子建于何年?最早的主人是谁?但他们告诉我,这里是乾隆年武进士马廷魁的爷爷福川公住过的房子,马廷魁也在此屋里生活过。
就在离此屋不远处的龙泉公大屋和凤冈公大屋是建于乾隆末年嘉庆初年的建筑,比起这“桂花树边老房子”还要“高大上”。
龙泉公大屋村里人称之为“大堂屋”,即敦本堂,是村中最气派的建筑,据说是宣武都尉马一逑(号龙泉)的住宅,其继子马廷魁(字宏哲,号熙屏)是乾隆癸丑的武进士,曾任广西驻京的提塘官、江苏大河卫漕标守备。
偏屋是厨房、粮库、银库及下人们居住区。每年收回的粮食都存放在偏屋的粮库里。粮库为防潮、防鼠,用楼板离地而建。偏屋内还有香火房供家眷们初一十五烧香化纸之用。
龙泉公大屋建于乾隆晚期,采用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是二进的天井院住宅,有二个天井,左右有厢房。
在龙泉公大屋的堂屋里,高高地悬挂着写有敦本堂三个字的大匾,字是用金粉书写的楷体字,字迹饱满、苍劲有力。字是谁的手笔?是哪一年所写?现已很难考证。
敦本,有厚道、务实之意。《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穑惟阜。” 唐 孟郊 《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 清 冯桂芬 《序》:“阅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
龙泉公房子的地面据说是用磨浆坭+石灰+黄糖+桐油等原料捶打、冻结而成,与故宫太和殿的地板有得一比喔!太和殿的金砖是单块铺装的,而大堂屋的地板是整体无缝成型,而且几百年来越用越亮。
龙泉公大屋前的环水系统有水闸可向屋前的水阁花园注入活水。
花园与大屋由高高的照壁隔开,据说还有戏台与水阁相望。当年房子的主人与来宾在此品茗、看戏,那个气派的场景,如今我们只能想象一下了。现在水阁石基依然保存完好,只是上面的楼阁早已灰飞烟灭了。此类水榭楼阁的建筑,在广西别无他有。
凤冈公名叫马捷三,讳名马一道,号凤冈,他是龙泉公的弟弟,其以子贵被勅封赠为承德郎。他儿子马廷修(字宏圭)虽然没有中举,但由国学候选州同。凤冈公大屋大约在嘉庆十年所建,由于凤冈公是龙泉公的弟弟,因此他的房子在建时就比哥哥的房子矮了三尺,但占地面积一点也没比哥哥的少。
凤冈公大屋是院屋相连的建筑机构,上图看到的这堵墙,既是院墙也是照壁,出入需从两边耳门。
凤冈公大屋进入院内才见到大门,门前是一块很宽的平地,不知当年这个大坪是花园还是练武场?
凤冈公大屋是二进的“天井院”住宅。两个天井旁的厢房如今损毁严重,实在是可惜!
碑上刻有“皇清雍正拾壹年癸丑恩拔岁进士马讳鋕弘立”。这块碑是建这座房子时立的吗?还是从其它地方挪移到此地的?立这块碑的目的是什么?我一时没有得到答案。
吊脚楼房子它一座规模很大的三进院宅,由三个天井院相连组成。从弧形的门和窗这些建筑元素来看,它应该是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建筑。
▍金堂村的公堂
桂北一带把村中办公事的房子称为公堂,村公堂包括家庙(祠堂)和公房,它与通常说的衙门公堂不是一个概念。公堂一般是有墙、有院、有天井,但基本没有房,就等同于现代的会议厅,它的功能主要是提供聚会、聚餐、议事,而祠堂(家祠)还多了供奉和祭祀的功能。
金堂村村中建有福川公公堂、三房公堂、谱公堂、银塘公公堂、宇房公公堂、顺义公公堂、伯起公公堂等七座公堂。这七个公堂都是马姓的公堂。在一个自然村出现同姓同族的多个公堂的现象不多见,我只在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见过。在广西贺州的黄姚古镇有虽多个祠堂,但那都是不同姓氏各自家族的祠堂。
三房公堂保存得还比较完整,是村里办大事、开大会的地方。目前村里开露天的大会可以去学校操场开,如果是开室内的大会就只能到三房公公堂了。
福川公公堂的照壁造型似一个三开牌坊,做工非常精美。基座是雕龙画凤的大理石,顶上是似斗拱的墙檐,中间的画和两边的字已经看不清了,但上框中奕世承恩四个字仍然清晰如新。奕世承恩表达了祖先们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
福川公公堂墙上的山水画,流水、石桥、村居、古树、雁群、远山,表达了古人们对美好的精神追求。福川公公堂墙上的画,画师技艺高超,用笔娴熟老道,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谱公堂是族人们修谱时的办公场所,目前保存还算完好。
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起到“辨亲疏、明昭穆,传文化、扬祖德,教子孙、鞭后世,纳典范、提素质,斥腐败、倡清廉”的作用。家谱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价值及意义。金堂村的谱书公堂就是为修家谱而建的专门建筑,在不修谱书的岁月里,这个公堂又起到了供孩子们学习的教学功能。这充分反映出,金堂马氏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传承。金堂马氏曾于清嘉庆初年、道光十二年和民国十三年三次大规模地编修过家谱。
银塘公公堂已经倒塌,只剩下一面山头墙,墙上嵌入的银塘公家庙石碑上,字迹还清晰可辨。
银塘公即马奠三又名马一通,他是乾隆丁卯举人戊辰进士,从上面的家庙碑记里可以知道这座公堂建于嘉庆二十三年。
外墙还保留有一圆拱门的这座公堂叫宇房公公堂,损毁很严重,里面也成了猪栏和牛栏。
宇房公公堂墙上的古画还依稀可见,有大虾、有远山。
村中还有一座公堂叫伯起公公堂,如今已成废墟,我没有拍摄到照片。
说到伯起公,这里再累述一下,马氏家谱里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治家有方、因材施教,他医术高明、拯救百姓,他精通风水、有求必应,他知人善解、因势利导。现摘录谱书中的几个小的片段如下:
马元兴字善长、别号伯起。......其端厥有四焉,曰有孝于亲也,有造于家也,有贻于后也,有济于物也。
翁之家教井井有条,其天资秀出者则教之读,天资鲁钝者则使之耕,故翁之一家孙子重孙子林林萃处,虽孩幼不使失其教焉。
翁既自幼嬴弱多病,以养生故憩举子业,精研岐黄,身家而外近而亲友戚族,远而外乡外邑,莫不登门求请,翁概与拯救无所拒绝。
人有就问之者,往往因势利导,籍事指迷,发其善心,杜其邪念,故人亦乐得翁与为周旋......
村里还有好多感人的故事,如马德表断结百年陈案百姓为其建活人祠;马三姑断指守节等等,在此..........省略一万言!
▍金堂村的古桥、古墓和古路
村中的古石拱桥。流经村中的聚龙溪穿过这座石拱桥后不到3丈地就汇入了湘江。
马德昭墓位于离金堂村1公里处的满竹山村旁,据介绍原墓道左右两旁有石马、石狮、石人现均被盗走,目前仅剩下一个石牌坊。墓用石材内外两圈围筑,现也被严重毁坏。
马德昭,号春园,道光戊子举人乙未进士,历任湖北应城、黄安、宣恩、来凤、保康等县知县,因工作出色被朝廷备加一级补用知州。马德昭在道光已亥和咸丰辛亥两次科考中担任了湖北省乡试的同考官。(注:各省乡试考官分为主考官和同考官,由京官中钦命简放者为主考官,同考官则由地方官中选派,负责阅卷并向主考官推荐拟取试卷。)
在马德昭墓的墓前石牌坊上刻有“五邑循良” 四个字,这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做过广西癸酉科乡试正考官的翰林院编修崔志道为他题写的。
村中的大路基本上都铺了这样的青石石板路,稍窄的巷道铺的都是鹅卵石拼成的丁字路。
走进金堂村,翻开马氏家族尘封的历史,里面还有好多好多的故事,我无法一一为大家讲述。破败的建筑似乎在挽留我的脚步,让我多停留,用镜头多记录,让我为它能得到光复去多呼吁.......
民族文化流传数千年,离不开每一个家族培养出的一代代优秀儿女。后人在世,也不能忘记祖祖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金堂村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看着一栋栋即将倒塌毁坏的老宅,看着被蛀蚀的家谱,我思绪万千。对古村落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是留给子孙后代们的一个艰巨的课题,政府需要重视、社会各界需要支持、村里的子孙后代们更需要以身作则,我辈责无旁贷!
对古村落的调查牵涉到历史、科举文化、古文、建筑、伦理、风水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在对金堂村的调查中,我深深感觉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调查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在此深表感谢。对文中的错误和纰漏,恳请大家指正!
▍附一:五位进士
1、马奠三即马一道,乾隆丁卯举人,戊辰进士。任职无考。
2、马廷魁即马宏哲,乾隆壬子举人癸丑进士。任京提塘,庚申拣发江苏大河卫漕标守备。
3、马步銮原名马德逸,嘉庆丙丁举人壬午进士,山西武乡县知县。
4、马德表又名马德滋,嘉庆戊午举人已未进士,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历任广东南海香山博罗等县知县,升任澳门海防司。
5、马德昭,号春园,道光戊子举人乙未进士,历任湖北应城、黄安、宣恩、来凤、保康等县知县,卓异,加一级补用知州。
▍附二:从金堂发祥出去的村庄
新宅门口、上塘尾、小塘底、隆家宅、大安丘、刺木堰、和睦邨、棲凤冈、新宅门口、八仙踢毬、三甲、六甲、竹子岭、二美滩、立纲、大枧头、棕树园、宅子埠、山头、牛头江、金盆田(竹山脚)、新立冈、师马源、白岩前、三所、滕车、黄沙江、桐子山、白版塘、大湾里、里山尾、吉水塘、墟上、建安司、凤凰嘴、松山里、黑塘、鸟塘、大园里、大马堰、墨笔头、大湾里、松山里、莲塘背、桐子山、豆子滩、西岭、洛江、界首、老板山、屯川、半边岭、见底、倒风塘、咸水老街、猫儿山、熊家村、罗江、虾滩茅坪、大桥头、白竹山、满竹山、背底塘、龙船埠、源口、汀头、金山村、恭城栗木福塘马家、兴安莫川桥头马家、莫川草子岭、湘漓义和南溪(南子桥)、溶江黄甫、溶江台背、溶江杨家庄、溶江盐沙坪、溶江小露塘、等,可能还有很多遗漏、另有迁至四川的现无法统计。
来源: 摄游广西 作者:马震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