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8|回复: 0

我对编修马氏宗谱的认识

[复制链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9-1-13 16:5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对编修马氏宗谱的认识
                                                   马泮光
    最近两年,我县有一些家族在修家谱,这是在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巫山马氏还没有发现历史上的符合规制的家谱。马氏宗亲对修谱一事也有所考虑,在大昌几次聚会讨论,调查了一些家族的世系情况。本人近年对修谱常识进行了一些学习,仔细阅读了奉节《马氏族谱》,也了解了宗亲们的一些认识。为了把修谱这上报祖宗、下传后人的大事做好,我把一些看法讲出来,希望引起马氏宗亲的关注。
    一、关于奉节《马氏族谱》
    奉节马氏族谱,是奉节、巫山、巫溪三县现存的唯一马氏家谱。这本家谱是不是姓马的所有人的家谱呢?不是,它是以马朝宗为一世祖、居住于奉节段家坪、辛家湾、鲁家坪一带马氏家族的家谱。根据在哪里?这本家谱上说得很清楚。我先介绍一下《马氏族谱》的基本情况和内容:
    1、《马氏族谱》最初编写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历1766年),由马朝宗的九世孙马运祥、马运修为首编写。距今已245年。后来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族长马镇义和马镇伦组织重修,分为上下两卷。目前社会上存留的有初修本和重修本两种。书的序言、凡例、家规,书后的跋等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写的,按旧时写文言文的做法,没有断句和标点符号(民国时已有标点符号,但写文言文还从旧习惯。后面的引文的标点是我加的),这就给现在接触文言文太少、文化不多的人阅读造成了障碍。所以尽管有的意思他们说得很清楚,有些读的人还是不明白,产生误解。
   这支马姓族人有些文人,修的谱书也符合规范。主要内容采用了“牒记式”和“垂珠体”相结合的形式,记载了他们自朝宗公以下的世系及家族成员的简要情况。这部《马氏族谱》足以成为我们修谱的借鉴。
   2、他们写这本谱书是按什么原则写的
这本族谱既然以马 容为始祖,为什么又以马朝宗为一世祖呢?因为他们之间相隔170年以上,中间的情况无法考证。(“170年以上”是这样推算出来的:容公在元朝当过巫山县令,元朝最末一年是1368年;当县令至少得18岁吧,所以他应是1350年以前的人。朝宗公的九世孙马运修生于1707年,以20年 出现下一代计算,朝宗约生于1520年前后,即明武宗时期。)马运修们在修谱中坚持的原则、也是自古以来修家谱的原则,即“以所知者为祖”,例如,《马氏族谱》中《始祖容公记图》说:“古人以所知者为始祖,而况服制者至四世为限,论世泽者至五世而斩乎!”马运祥在《家谱自叙》中说:“朝宗公为一世祖,则不敢牵强于不知者祖之,不敢扳邀贵显者而祖之。使后之子孙世世相守、代代相承,一脉流行。尊其所尊,亲其所亲。不使世派之杂,若苗之有莠也,须锄而去之;若粟之有秕也,须簸而扬之;正本清源,务求世真系的,上可以对 祖宗,下可以传子孙,所谓尊祖敬宗,修谱者不足以示信乎!”马运修在《马氏谱跋》中指责乱拉乱攀的人,说:“至若非是族也而听其捉影捕风,扳枝附叶,则乱宗祖,罪莫大焉。是修谱之道,必本诸仁而裁诸义者也。”
    这两位老前辈的话就是他们修谱坚守的原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弄得清楚什么就写什么,弄不清楚就不乱写;不能给后人留下一些错误的记载,否则就是乱宗祖,对家族犯下罪过。
    3、从《马氏族谱》是否可以找到奉节马氏和大昌马氏家族有世系关系的依据
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依据。马运修在族谱末尾另一篇文字里再次强调说:“……所以修谱之道,是宗支者,虽遐远不弃,非宗支者,纵临近不登。”后面他记叙到大昌考察的经过,“……(我们)于本年(1766年)七月朔八日一齐夔府起程,至十八日到大昌县询问马家堰、七里坝,游览遍观,有数烟马姓居住耕种。至洋溪一带,幸有族内尊辈、年高讳世杰公者,将邑庠生(俗称秀才)讳世泽者收藏谱牒一张,以示于余。余细阅之,乃万历四十八年祭墓,各书一纸,以遗子孙。后竟有迁于大宁、垫江者。而谱之所载,竟无远祖容公之名,又无近祖朝宗公之讳。且其间祖宗之名讳参差不同,而子孙之派行蒙混不一。”又叙述到巫溪考察所见,“惟于大宁县访问族间老幼生派卒葬与夫先后由来,概附之茫昧未详,兹姑存之,以待后贤参考,复登诸续修之谱云。”这两段话清楚说明,他们到大昌、洋溪,没找到当时当地马姓与他们同宗的依据。到大宁县(今巫溪)也没找到依据。也就是说,245年以前,马运修们就没有找到大昌、巫溪哪些马姓人家是马朝宗的后代。假如找到了,他们写族谱时就一定登载上了。我们大昌姓马的今天如果没有可靠充分的依据,仅仅因为马朝宗的儿子马贵的后代在《马氏族谱》中只记载到第五代(马春才那一辈)为止,就猜想自己可能是马应忠的儿子马春盛、春福、春祥、春才、春茂之中哪一个的后人,并进而肯定地认为就是他的后代,这也太不靠谱了。祖宗若真在天有灵,恐怕也不会答应。是的,这本族谱上马应忠夫妇名下有一句话:“子孙住大宁县大昌县约有百余丁”。可能大昌一带真有其后代,但也弄不清楚是哪些族人。按说马运修比我们更容易弄清楚,因为他的高祖就是马春先,马春才弟兄与他离得并不太久远。245年前他都没搞清楚,现在的人反而能搞清楚吗?《马氏族谱》都没记载,我们能无根无据主动认为 先祖吗?
    二、马氏入川的几种说法
    1、  奉节马氏族谱说,始祖马容乃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青石桥人,元(朝)时做夔州府巫山县令,因落业于大昌广置基址田产,名叫马家堰。
    2、  大昌涂家坝宁河村一带马氏说,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入川,并携带铜马为记,但铜马上是否有文字记载,不详。
    3、  王家湾马熹善(1862——1942)手写有本支族人前五辈人名讳,说道,“祖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青石桥人也,自因四川人民反乱,常*有*人洗川,自洪武二年入川,上来是三支人。初来落于巫邑东坪溪木瓜滩。后才落于马堰湾,有一支上了夔郡,还有一支上了云阳。”
    由此可见,涂家坝和王家湾的对入川年代说法一样,奉节的说法不一样。但奉节的说,他们也有族人的后代留在大昌一带。到底大家是不是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谁也说不清楚,恐怕永远也弄不清楚。有历史学家论证,湖广填四川前后经历数百年,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来的人最多。有的来了又搬走了。大昌直到清朝康熙年间都还是县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带战乱多发、兵匪横行、杀人如麻。明末“八大王洗四川”,清朝嘉庆年间白莲教也闹了多年。这一带的老百姓被杀的杀,逃的逃,人口迁徙很多、变化很大。马运修他们在族谱上提到的马世杰、马世泽(他还是邑庠生、即秀才),他们是否有后代留下也不知道,至少现在涂家坝没留下他们的碑记或其他资料。就说入川前的祖籍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青石桥,不只姓马的这样说,你上网查一查,其他姓氏的也有人这样说。这说明,要弄清楚哪些与哪些是“亲的”,搞不清楚的,不必枉费心机。
    三、派行相同,是不是就证明是同一个祖先的族人
    派行,是为了取名字时明确不同的辈分,也为了减少重复取名。我们现在遵从的派行,是马运修他们家族拟定的,这在族谱上有明确的叙述。他们是从马运修的父亲那一辈开始按这个派行取名的。巫山马姓各地采用这派行的时间早晚不一,安坝的早一些,其次是涂家坝的,王家湾的则是从“永”字辈开始。在采用这派行以前,各地派行不同,有的甚至两弟兄的后代都不一致,例如安坝马之洪和马之后的后辈就不统一。有的虽然有时偶尔有一派相同,其前后又不一样。正如马运修所说,“子孙之派行蒙混不一”。由于奉节马氏把谱书送给巫山马姓,大家就逐渐接受了相同的派行,实际上即所谓“同姓联宗”行为。可见,派行相同并不证明一定就有共同的血缘,不一定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这样说,是不是伤了不同地方同姓之间的感情呢?不是,毕竟都是同姓,世代相处,感情必然存在。再说,感情也不一定全由血缘决定。俗语说“生的亲不如过(结交)的亲”就是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即或是一母所生,有时为了利益而反目成仇的也不是没有。
     四、现在修谱有什么意义
     从前是宗法社会,族内有族长,有家法,可以对家族成员实施褒扬或惩罚。修谱是为了明确亲疏,尊其所尊,亲其所亲,增强家族凝聚力。当然,这对加强家族团结,保存家族文化,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也有积极的作用。现在是新社会,修谱对加强团结、促进和谐、保存文化、弘扬美德仍然有正面意义。修谱时对本族的成员要详细普查,让大家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自己历代祖先(可以弄清楚的)是谁,不至于“数典忘祖”,从而发扬尊祖孝亲、敦睦宗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这一带姓马的历史上没有谱书留下来,有的连上几辈祖先都不知道。这不怪前辈,更不怪后人。以前社会落后,生产力不发展,人们生存艰难,加上战乱匪患,更加民不聊生,怎么可能修家谱。现在生活好了,文化普遍提高了,可以编修家谱,为后代保存世系资料,让家族文化得以传承,有功业名望之人成为激励后人的榜样,提醒大家团结互助,也使移居外地的宗亲寻根认亲更方便。如果能做而不做,别人做了我们不做,我们就会后悔,就会愧对祖先和后代。忘记了祖宗就忘了根本。忘了根本的家族是不可能兴旺的,素质是不可能提高的。
    五、 对修谱和家族活动的几点建议
    1、修谱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准确。有碑记(前人刻碑很不容易,态度很严肃,一般不会刻一些不真实的情况)和可靠的文字记载的资料才可以采用,不能单凭传说,更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主观想象,牵强附会。所有对过去祖先的叙述,必须经过全体家族成员的认可,调查人和编写人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家族的头上。出书之前,要尽量搞好校对和修改,并请家族内外文化较高、对历史有较丰富知识的人审阅,提出意见。编写的体例要基本符合规制,文字要基本够出书的水平。
    2、  修谱一般是由同一个祖先(确切可靠的、不是传说的)的家族来修。同在一个居住地域、本支的人口少,可以与当地大族合出一本书,但世系表单列。
    3、  谱书的序、跋、凡例、家训等文字的内容,要符合国策民情,不必照搬旧时家谱的观点和做法。
    4、  不提倡修祠堂选族长,不以家族的名义解决家族内部、或本族人与外姓人的矛盾纠纷,一切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良俗的前提下进行,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加强家族内及与其他族群的团结友爱为最终目的。
    5、修谱和宗亲联谊时讲奉献,讲节约,戒铺张浪费。
    我这些认识可能存在错误,希望所有看到的人士予以指正。鉴于社会上浮躁之风大有市场,谬误流传极有可能,我发出这点声音来争鸣,出发点是尊重历史,尊重祖宗,不让后人把今天被弄错的东西当成家族的信史,使他们知道还有另外一说,得以比较鉴别,明确真伪。我也尽了一份心力,庶几无愧作为马氏家族之一员。
                  写于2011年3月1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4-2 06:14 , Processed in 0.04641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