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11|回复: 0

马得祯,康熙年间的鱼台县令

[复制链接]

1413

主题

417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4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9-4-1 14: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211.png

彰显马氏家族荣耀      激励后人撸袖前行

介休张良村马氏家族祖籍河北,战国时期,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始祖,于是世代姓马,繁衍生息。

后有马姓一支迁往陕西扶风茂陵,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马援(前14年-49年),便是陕西扶风茂陵马氏家族的一员。

到元朝,马援一支后人马翥,从陕西扶风茂陵迁居山西介休张兰至五代马文章(前明军功议叙府同知),张兰马族旺,筑宗祠于镇西街,家庙奉章为始祖,后又介休张兰一支分迁居介休张良村,因而马翥被尊称介休马氏始祖。介休市张兰镇马家是一个有着延续六百五十余年(元末1368年一2018年)历史传承的大家族,世代以做官和经商维生。

清朝以来,介休马氏人才辈出。

640212.png
                     (张兰古镇市楼)

马得正(马德祯,马得祯)字冲霞,号亢宗,明崇祯元年二月二十六日申时(1628年),出生在“地处要冲,商贾辐辏,五方杂处,百货云集,素称富庶,为晋省第一大镇——张兰镇”,马氏家族第九世祖,年少颖异有文才,壮年历游京师,其才学博得当朝名相魏裔介的赏识,于是马得祯供职于清廷实录(内庭纂修),叙绩出判彝陵。州判在清朝是知州的佐官,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从七品官,通常为地方衙门主官的秘书。

640213.png
               (嘉庆介休县志)

康熙亲政后,敏锐地察觉到三藩已经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把它列为自己必须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三藩、漕运、河务)之ー。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以“撤亦反,不撤亦反”,果断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镇王发起反清事件,史称“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的爆发时清政府军事上并无充分准备。虽然合作时间并不长,但并不妨碍颇具伯乐眼光的彝陵知州,将战时的大小政务统统委托给了马得祯办理。

彝陵(宜昌)是川鄂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马得祯负责办运粮饷,辑兵民事宜。他“星夜採办",“多方买集,载以艟艨二十艘,飞棹彝陵听侯"。吴三桂部将刘之复攻城,得祯又“奉令守城西南隅,立雉牒间,竭力防御,守死不移,贼尽攻击之技”,乃退。守城名将马得祯的才华迅速得到了湖广总督蔡毓荣的注意,遂任命其负责从重庆到襄阳的军需运输。从重庆到襄阳,先得西出剑门云栈,然后再走长江三峡水道,这里山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此中道路古来难”,可谓艰险。马得祯在整场清军与滇藩军的战斗中,竟无一疏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得以平定,马得祯因军功擢升铜陵县令。

640214.png

马得祯来到铜陵正值长达八年三藩之乱平定之时,和平安定团结成为朝庭的大政方针,铜陵处于长江之滨,民贫地瘠,水患成灾,马德祯带领百姓,筑大堤数百丈,建石闸司启闭,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毕竟民以食为天,且农业税也是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马得祯断判案件终以事实为依据,排除外界干扰,秉公裁决,获得了百姓“斗山不撼南山判”的赞誉。正值此时,忽报马母病逝的噩耗,乡民数千人,船只数百艘,追三百六十里至浦口,送他回藉丁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民随送,多泣下”,马县令历官铜陵三年,铜陵称“公之为爱於铜,而铜之所以致爱於公已”。

640215.png

康熙27年(1688年)马得祯,任满安徽铜陵县知县后,受任鱼台知县。据县志记载,马氏尹鱼,正值水患之时,“孤城水患忧连连,走遍荒村不见烟”,“四野哀鸿,百度驰废”的严重现实促使马知县果断采取“先谋遂生”的施政办法,首先助民治水,解民于困苦之中。史载,马得祯一到任便单骑巡历,沿河溯源,行数千里路,寻求水患来源及治理方法,遂议定了“以浚为筑,以筑为浚”的治河方略,呈请于各宪,于公元1690年3月初旬疏河筑堤。是年7月,风雨骤至,陆地腾波,由于河道疏浚,堤坝粗具,境内竟得平安。这是鱼台历史上治理较成功,记载较详细的一次治河,马得祯将河更名为新开河。

640216.png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鱼台知县马得祯修南阳大堤,建长桥,后名马公桥。由南阳镇至南店子村,桥长半公里许,南临昭阳湖。马公桥(鱼台十景之一)当时是鱼台县的东西要道,桥两头皆由石铺的路面延伸而去,每遇水涨,桥横卧于碧波之中,人在桥上走如在水上行。马县令捐钱购砖加固城墙,重建养济院(我国古代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为古代的福利慈善机构),捐钱修文庙,建学校“捐数百金建置书院,将理学文风冠冕东鲁,而遂科弟蝉联名臣辈出”等。鱼台县志刘芳声《马公书院记》 “皇帝御极之三十年,为邑侯马公(得祯)令鱼之三载。庶务毕张,百废具举。部内清和,民无疾苦。灾沴靡侵,年谷顺成。牛马不系,囹圄常虚。”这时,正值康熙朝鼎盛之初,皇帝诏令全国修志。鱼台前

因[水涝频仍,官民交困],县志未及修举。至康熙三十年,马得正认为鱼台已[刑清事简],且夏收丰稔。修志条件已经具备,遂延集一方之秀,经易寒暑,修成这部传世之作。马志洋洋二十余万言,之所以能[数月成函],并为后人推崇,首先是马得正被本人的博学多才和远见卓识,其次是一批隽彦宿儒的通力合作。

在马得祯十七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三十八年)的从政履历中,他先后就任铜陵、鱼台、滕县、城武四个县的县令,均有嘉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山东鱼台县人士汇文一帙,名为《棠荫会编》“以载而歌之,盖各出其所见,各贡其所闻,各条其所受德于”父母官马得祯。直至2007年7月,此书还被选入汉唐以来最能感动和影响的15位中国历史名人,以《中国历史名人别传录》之一再版印行。该丛书一共辑录十五个历史名人的传记资料,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米芾、文天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蔡锷等人。

640217.png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72岁的马得祯被任命为桂阳知州,官阶正五品。此时马得祯面临了一种新情况,就是当地的土司贵族在农奴的脸上刺字并随意买卖。马得祯当即叫停了这一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做法,“严斥豪家,州人称快”。同年,致仕还乡。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五月初二日未时,马得祯去世,年八十岁。葬张良村东里许立祖坟。墓前石案、石尊、石香炉各一,石兽六,石华表二,石坊、诰命牌楼各一,史称马家坟者,其规格规模方百里无二。大清皇帝敕授宣议郎(七品),诰封奉直大夫(五品),诰赠朝仪大夫(四品),晋赠资政大夫(二品)。因在鱼台县治理有方,山东宪抚具奏,到乾隆九年(1744年),奉旨入祀鱼台名宦祠,此后,当地人与马家族人皆称马得祯为鱼台公。

640218.png

“天子以猛士守边,方以贤良抚内地,故亲民之官皆长城之选也。”这便是鱼台公的觉悟。马得祯就是介休马氏的一面旗帜,据《马氏族谱》介绍,张兰马氏是在元末由陕西扶风迁至介休县张兰镇,至马得祯已历九代。九代之前是什么状态,族谱上寥寥数笔,除了字号功名,什么都没有。而马得正以下,家族世代的记录便详细起来。张兰《马氏族谱》乾隆四十八年到道光二十六年期间,马氏家族考取进士两名、举人十ー名、四人任过知府,四人任过知州,十人任过知县,九人任过同知或州同(知府知州的佐官),八人任过县丞(知县佐官),十四人出任过盐运大使。其它职官如布政司经历、理问,按察使,刑部地方主事,县里的教谕、主簿、训导及守备、都司、卫千总、营千总等武职官员,这些在马家也代不乏人。《马氏族谱》中记载奉赠为资政大夫者(二品)有四人,朝议大夫(四品)者四人,中宪大夫(四品)者五人,奉直大夫(五品)七人,奉政大夫(五品)者九人,另有儒林郎(六品),修职郎(七品)者多人。

640219.png
              (张良村马家堡马家大院)

清雍正十年(年1732)重孙楫(军功议叙州同,)、栻(贡生军功议叙主薄)始迁张良村筑堡定居称马家堡者,为马氏之十二世。得祯为张良马氏之始世祖。张良马氏后人深受鱼台公家风的浸润,始终继承马氏家族的精神风范。

为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马革裹尸,义无反顾。

为相:高策良谋,识见卓绝。股肱赤忠,高风亮节。

为文:才高博洽,绛帐垂风。不拘陈习,达生任性。

为技:工妙技奇,巧思绝世。遗惠国人,千代称智。

为母:质朴无华,贤慧端庄。严教子孙,治家有方。

为民:敦厚谨慎,节俭谦虚。孝敬父母,和睦乡里。

浙江余县姚县庙山司巡检,山阴县柯桥司巡检,署两浙芦沥场盐大使马星燕。

侯选府经历马星耀。

凝家聚心,力挽狂澜,晋商巾帼英豪中仪大夫(三品)马培和三女儿马太夫人(二品)马瑛仙。

640220.png
(晋商公园马太夫人塑像)

彻心研读“四书”“五经”,著有多套传世儒家经典的马銮宇。(“戍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为此书作序)

640221.png

1866年任北辛武冀家女塾,塾管(相当于学校校长)的马惠婧。

1922年与友创办《晋商日报》,民族存亡,卫国保家,任介休教育会会长,解放后捐二千八百余册(件)古书文物的爱国民主人士的楷模马鑫。

640222.png

1926年成立介休第一农民协会,坚强不息的革命者。1964年元旦,率领河南豫剧三团现代戏《朝阳沟》赴京汇报演出,当晚在中南海怀仁堂礼堂,毛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的马达。

640223.png
     (右一为马达先生)

1940年任介休抗日政府五区区长,1948年创办介休第一抗日小报,被新华社誉为“岳北通迅员之冠”,抗美援朝战地记者的马加里。

介休名医,连任十届介休政协委员马荣福。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汽车兵马润生。

11岁随父马达参加革命,年仅19岁为保护群众英勇牺牲的英雄马波。

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山西晋中介休市教育科技局教研室主任。全国优秀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优秀课题指导专家”马爱国。

正是他们谱写了马氏家族不巧的篇章。不仅是马氏家族的荣耀,又是张良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化所在,并在介体的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

作者:闫继亮,介休市张良村马家堡人,民间文史研究者。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5-19 10:42 , Processed in 0.05212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