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无锡名人大辞典编一)
马令:北宋学者,宜兴人,其祖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旧事,未及撰次。令承先志,于崇宁四年撰成《南唐书》三十卷,记五代南唐史事。 马治,元末明初诗人,字孝常。宜兴人,能诗善书,诗文曲雅冲澹、善真,行书、小字法晋唐。元末遭乱,与吴人周砥避乱隐居西涧。治为具舟车,尽穷阳羡山溪之胜,以诗唱和,成《荆南唱和集》一卷传于世。明洪武初,由茂才举授内丘知县,迁建昌府同知。著有《海鱼集》六卷,《荆溪外记》、《詹氏小办》。 马涧,清诗人,字碧沦,无锡人,马世奇从孙。读书嗜古,从魏禧,顾祖禹游。康熙中绍修《大清一统志》著有《桐山草堂诗抄》。 马翀(1649—1678)清诗人,字云翎,无锡人,马世奇孙,少颖慧,高才博学。诗童子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康熙举人。康熙十二年,纳兰性德以诗送马翀南还。工诗、王士祯称其竹枝词妙入三味。著有《未学草》、《蝶园诗》、《锡山秦氏文草》、《国朝文汇》。 马世奇(1584—1644),明官吏,字尹常,无锡人,幼颖导、嗜学、有文名,崇正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带遗词臣分谕诸藩,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进谕德,久之还朝,进左庶子,为思宗,朱由检抵御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出谋献策。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世奇引帛自缢而死。赠礼部右待郎,谥文忠,著有《淡宁居文集》十卷、诗集三卷、辑有《宋元文选》、《明诗选》(明史266页)。 马兆良(1604—1685)明末清初文人:字公眉,无锡人,著有《兰臬集》十二卷(锡山书目考)。 马淑君(1879—?)推拿名家。字玉书,无锡人,女,自幻父母双亡,由族祖马颐之抚育成人。初时因一病数年,后经儿科名医张静莲以推拿疗法治愈,遂拜张氏为师,专攻推拿。曾先后于无锡、苏州、上海等地行医。著有《推拿快捷方式》,为平时读书心得与临床经验之结晶。该书除论推拿外,尚有人体各部各位、脏腑功用及经络八道等专章,分别论述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经络学,还将各种推拿手法编成诗歌体的《推拿代药骈言》和《推拿次序歌》,以便背诵撑握。 马丁(1931、8—)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国医药)报社编审,江阴城区人,曾在江阴澄翰小学、南菁中学读书,195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先后在东北工业部、中央重工业部、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等部门工作,现任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兼任中国医药报社社长、编委会主任、(中国医药)杂志副主编、(全国医药信息)编委副主任、(中国工商企业名录)、(中草药)、(医药贸易)等杂志编委、顾问、中国医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光明中药函授学院院长。长期在经济部门从事调查研究工作,在中央和医药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曾先后赴美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考察生产、经营管理和商谈经济技术合作。 马允平(1913、5、23—)南京医学院外科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阴华士镇金谷里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医生、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外科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及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擅长普外科、腹部外科,胆肝胰外科、对腹部外科结合临床实验诊断治疗尤有研究。 马光璇(1914—)南京大学法语教授,无锡市人,女,九三学社社员,1921年随姨夫吴稚晖和李石曾等创建的法里昂中法大学的首批留法同学一起出国,先后在法里昂小学、比利时沙城女子中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理科药物专业、英国伦敦副修英语完成学业。1933年赴意大利,世界艺术摇篮研究美术`。1935年回国,1937年与徐悲鸿的学生,著名油画家,艺术教育家吕斯百结婚。抗战开始,随中央大学赴重庆,在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法语新闻编辑和法语播音员。1942年至1952年先后在重庆国立艺专及中央大学外文系教授法语,1952年至今在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法语。为我国最早从事法语语音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参加编写法语教材、法国文学作品选读等工作,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语人材。 马苏政(1922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宜兴杨巷镇马家桥人,原名马增保,1939年1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服务团员,江南指挥部教育副官,一师二旅五团指导员,苏浙军区一纵队一支队特务营教导员等职,参加过苏南苏中反扫荡、反清乡、裕华镇、长兴、泗安、黄桥、天目山、新登等战斗、战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六纵队政治部科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七十师二一0团政治处主住等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鲁南、莱芜、盖良崮、豫东、开封、洛阳、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大一总队三科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干部部干部科科长、军委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组织部部长。工程兵第五十四师政委,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工程兵司令部参谋长,工程兵副司令员等职。参与了西北原子弹、导弹、试验基地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曾授于大校军衔。 马寿南(1924年7、1日—)江苏公安医院副主任医生,祖藉武进县孟河,后移居江阴县。出身于世代中医家庭。幼承庭训,十八岁即随父学医,并待医多年。1957年曾在南京中医学院系统进修中医经典著作。临床 三十余年,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知识。擅长中医内科,对湿热时病的诊治尤为内行,对内伤杂病的治疗也有很高造指。特别对消化系统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深得患者信任。曾任江阴城区中医工作者协会副主任。江苏公安医院副院长。 马寿喜(1939、2、6—)重庆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无锡港下乡北古庄人,中共党员,曾就读于无锡怀仁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196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同年分配到重庆大学迄今。现兼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副主编,四川省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近几年发表高教研究论文近三十篇,其中二篇分别于1985年和1988年获国家教委直属二科院校教育研究协作组优秀论文奖。二篇获1986年四川省高教管理研究优秀论文奖。主编《重庆大学》一书、(知识出版社出版)。参编《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初探》、《高等工程教育结构改革研究》和《教育思想若干问题》三本书。1987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知识界名人录第7版》。 马泽人(1894、11、18—1969、10、13)著名中医,字兆庆,为逊请御医马培之曾孙,幼承家学,19岁来江阴县行医定居。马氏治学严谨,对医学经典及各家学说尤为深研,业兼内外二科,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擅治湿热时症及内伤杂症。对肝、胆、脾、胃疾患尤有专长,每能屡起沉屙,转危为安。又重医德,惜老怜贫,周抚备至,故医誉日隆。1919年起先后曾任江阴县国医工会执委、常委、中医工会理事长。1929年国民党政府卫生委员会宣布废除中医时,马氏为江阴医学界代表赴宁力争,终使当局收回成命。解放后,带头组织江阴县城中联合诊所,任主任,并将祖传秘方、验方三百余则献给国家,曾被选为江阴县劳动模范,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1956年调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任内科副主任、主任,曾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大会,为大会主席团人员,同年选为南京市人民代表,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中医院副院长兼丁山高干疗养院副院长。1964年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遭迫害,1969年10月13日含冤逝世,所著验案亦散失殆尽。 马泉源(1923、11、10—)无锡机床厂工程师,全国劳模,无锡市郊区杨名乡金星村人,中共党员,曾就读于无锡连元街职工业余学校和无锡机床厂职工业余学校。先后在上海顺兴机器厂、杨舍华东帽店、无锡东新路永新机器厂、无锡华东帽店、无锡机床厂工作,历任市、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总工会九届执行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总工会委员,无锡市总工会副主席,江苏省五届人大常委委员。现任江苏省第五届政协常委。主要贡献是搞了大小革新四百多项,1967年来,带领车间技革小组设计制造了三头四工位直角接头组合机床和四头立式研磨机等专用机具二十一台,多次荣获省、市劳模和劳动英雄称号。1978年11月评为工程师,同年获全国劳模称号。 马培立(1937、8、29—)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无锡市锦树里人,无锡第一中学毕业生,1961年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金属物理专业毕业,嗣后,入钢铁研究总院至今,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工作,(航空发动机用gh220镍基变形合金)课题研究,获1983年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国家科委成果一等奖。(高温合金中微量元素的作用与控制)课题研究获1986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著作有《高温合金低倍图谱》、《高温合金中微量元素的作用与控制》、《冶金新材料科技成果汇编》。主要论文《高合金化镍基变形高温合金中变曲晶界的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杂志。《加镁微合金化变形高温合金的蠕变行为》一文由第六届高温合金年会推荐,参加1988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高温年会。 马瑞彬(1921、4、16—)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级工程师。宜兴和桥人,1939年入重庆大学,后转入西北工学院学习机械和造船工程,1944年毕业,曾任招商局帮工程师。建国后历任国营人民轮船公司、长江航运局、重工业船舶工业局、第三机械工业部造船科学研究所工程师、主任设计师、主任工程师等职。先后设计江海各种客轮、货轮、油轮以及打石船、挖泥船等工程船舶、及25000马力船用汽轮机及原子能船二回路动力装置,燃气轮机喷水冷却理论研究。1962年进入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研究所,进行柴油机动力装置及增压技术研究工作。现兼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交通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内燃机学会名誉理事等职务。著有《船舶动力装置基本设计》等。 马瑞椿(1930、5、23—)浙江学院研究馆员。宜兴和桥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高中。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分配到东北工业部后转到中央重工业部,1953年调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学院任教。历任学科主任、副科长、化工系副主任、副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后任浙江学院图书馆馆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化工教育,多次参加化工部、主持制订的教育计划、教育大纲及教材编审工作、并主编高校化工类《化学过程及设备》试用教材。国内最早进行“新型塔器填料一阶梯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获化工部业务建设优秀奖,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省石化厅技术改造三等奖。有关研究论文获省自然科学论文奖。有关数据数据巳收入中国化工学会主编的《化工手册》和全国统编教材中,1988年获浙江省科技情报三等奖。 马振英(1931、2、27—)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海船规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江阴西郊乡横圹村人,毕业于江阴南菁中学,1952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轮机系。历任上海船厂技术员,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轮机验船师,工程师。苏联船舶登记局驻沪检验处轮机工程师,验船师,船舶检验局海船规范科研所机电科科长,副总工程师,现任总工程师,(中国航海)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技术委员会自动化学组委员。国际轮机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分会第四技术委员会主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钢质海船与建造规范轮机自动化篇及冷芷装置篇》、《柴油机动力海洋船舶系泊及航行试验通则》,国家标准《gb标准》、《船用自动控制设备型式试验要求》,专业标准《cb标准》及参加编写《水运技术词曲》第七分册船检部分和《船用蒸汽锅炉修理》专业标准《jt标准》等著作。 马鸿昌(1941、11、2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物理学副研究员。无锡甘露乡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分配至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工作。现任该院放射性计量中心科委副主任,中子标准组组长。研究课题“某些核的块中子激发曲线测量”。“反应堆与核爆炸中子能量谱及中子注量技术”和“中子注量率测量装置和目标比对”,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国防重要科技成果三等奖和1988年度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三篇,并著有《加速器单能中子源手册》。1982年、1986年、1987年分别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美国国家标准局工作,其间曾出席美国核物理年会和物理年会,并宣读论文《氦—3气体丙烁计器的发展》和《用于标准截面测量的氦—3立体丙烁计数器》。1988年被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专家身份派往西德、法国考察讲学。 2006年1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