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77|回复: 3

宜良县梨花村“马氏始祖名讳碑”引出关键证据

 火.. [复制链接]

1412

主题

417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97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6-2-12 13: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良县梨花村“马氏始祖名讳碑”引出关键证据

600年历史之谜终破解 建文帝亡滇不再是传说?

51191438534629562.jpg

  从马氏宗祠二楼看出去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屋顶上还留有以前的两个石狮 ■ 都市时报实习记者 张昊哲

043039le696bg6e43zgcg7.jpg

  马氏宗祠 ■ 都市时报实习记者 张昊哲

8581438534629578.jpg

  高发元(左一)在马氏宗祠考证 供图

94471438534629593.jpg

  武定狮山正续禅寺 资料图片

  2015年7月8日下午,昆明市宜良县汤池镇梨花村举行了记述该村633年历史的《梨花村志》首发式。而一个小小的村志首发式会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则是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里,发现了建文帝的亡滇(流亡到云南)新证。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相信建文帝初到云南时在梨花村住过一段时间,随后在当时的云南总兵官、沐英二子沐晟的保护下,隐居于武定狮山。”还有学者表示,建文帝最终很有可能终老云南武定狮山正续寺。

  穿越时空回到1398年6月30日,21岁的明惠宗朱允炆在南京继位,年号“建文”。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其父朱标是朱元璋长子,早年被立太子,盛年早逝。按封建礼法传统,朱允炆遂被立为皇太孙。继位后,朱允炆听取近臣建议,定策削藩,其叔父燕王朱棣因此发兵南下,于1402年6月攻破南京,史称“靖难之役”。此后建文帝下落不明,后成为千古疑案,史家亦存宫中自焚与出家西南等多个说法,终无定论。

  发现
  马家祠堂与“马氏始祖名讳碑”


  梨花村,西距昆明城约40公里,东距宜良县城约15公里,北有汤池,东临阳宗海。7月30日,记者驱车来到这个为三面青山环抱的小村落,探访的地点,正是这次发现建文帝亡滇新证的那座破败多年的“马家祠堂”——马氏宗祠。

  祠堂位于村西南首,坐西向东,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约建于清朝中后期,是一座土木结构的明清古式风格四合院。居住在祠堂入口处小屋内的马玉方利落地为众人开锁、开门,这是51岁的他守护这座老房子的第5个年头。推门而入,满院的桂花香扑鼻而来,稍一定睛,一株高过屋头的桂花树映入眼帘,枝叶繁茂。“你们来的时间好,正是桂花最香的时候。”村里马氏族会的副会长马克勤笑着介绍这株种于23年前的桂花树,同为副会长的马克春在一旁点头肯定。

  石狮内延的石阶两边有石栏板砌围,石栏板外壁则有浮雕“三国”、“杨家将”等系列人物图,连接石栏板的几根石柱上分别刻白描线条“八仙图”和联句。联句共六句,前四句“兄与兄则友”,“弟与弟则恭”,“子与子言孝”,“父与父言慈”,为耳熟能详的家庭伦理格言,只是后两句“人心同好恶”,“世态异炎凉”不免突兀,耐人寻味。

  来到朴实无华的后殿,嵌在正面墙壁中间的“马氏始祖名讳碑”显得格外突出——这正是本次建文帝亡滇新证的关键。碑正中赫然刻写着“本族始祖马公讳沐驷生马普台马普华暨合族灵位”一行楷书大字,大字周边则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为始祖以下的十六世男丁名讳。而碑左边的文字显示,此碑建于民国九年,即公元1920年。

  “马氏始祖名讳碑”上的马沐驷,是何许人也?他和建文帝及其亡滇新证,又有何关系?

  揭秘
  马沐驷当年随建文帝逃难到云南?


  2013年3月29日,退休多年的高发元正忙着为即将召开的“沐英与云南边疆开发研讨会”翻阅文献。作为中国回族学会会长,云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发元对同为回族、且统治云南200多年的沐氏家族,自然在研究上颇为重视。

  忽然电话铃响,来电者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清昇,他同时也是《黔宁王沐英传》的作者。他告诉高发元,宜良的梨花村有两个人想来拜访,他们自称是沐英后裔,并表示村里有沐四的遗迹。闻听此言,高发元一下子兴奋起来,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沐四是明朝开国功臣、云南总兵官、西平侯、黔宁王沐英的四子沐昶的简称。史载沐英有五子,长子沐春,次子沐晟,三子沐昂,均先后任过云南总兵官,五子沐昕为明成祖朱棣女长宁公主驸马都尉,惟独这个四子沐昶,遍查史料皆无记载。没想到这么多年后,在梨花村有了音讯。

  次日,两个读书人模样的梨花村村民出现在高发元面前。这两人正是供职于宜良党校的马克勤,与在昆明学院工作的马克春。当他们将“马氏始祖名讳碑”的碑影印件递过去,才引起了高发元的注意。

  马克勤向高发元介绍,这是梨花村马氏祠堂的祖先“灵位”碑。梨花村马氏的始祖叫马沐驷,儿时他听村里老人讲,马沐驷是沐国公的四儿子,但一直不知道沐国公是谁。这件事,他一直记在心上,工作后时常留意查找,始终无果。前几天偶然从《明黔宁王沐英传》得知,原来沐国公就是大名鼎鼎的黔宁王沐英。于是马克勤找到李清昇,做进一步请教,确认了沐国公就是沐英。

  高发元作为历史研究者,本能地提问,“马沐驷是沐英四子?这又从何说起?”马克勤答,“听村里老人讲,当年马沐驷跟随建文皇帝从南京逃难到云南,为了避祸才落脚梨花村。”

  推理
  沐英四子沐昶曾作为“人质”留居京城


  2013年8月10日,高发元与同行学者七人冒雨来到了梨花村,在马氏祠堂及村内做了详尽考察。

  面对记者的提问,高发元将研究过程娓娓道来,“如何证明马沐驷(即沐昶)跟随建文帝出亡云南呢?应该具备如下的条件:一、马沐驷与建文帝存在某种关系;二、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应是成年人;三、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应住在南京城;四、马沐驷落籍梨花村的时间应在建文帝出亡后不久。”

  接下来,高发元也将自己对以上四点疑问作了分析:“马沐驷与建文帝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马沐驷是沐英四子,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那么马沐驷与身为朱元璋长孙的建文帝毫无疑问地就属于同辈义弟兄关系;第二,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的年龄亦是关键,那么1402年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年龄有多大呢?史书上查无记载,但可从其弟兄的年龄推算。当时沐昶的三兄沐昂24岁,五弟沐昕则不小于16岁,排行第四的沐昶则应在16岁至24岁之间。由此可知,建文帝出亡时他已成年,体力充沛,心智成熟,无论体力或智力都具备了跟建文帝出亡的条件;第三,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身居何地呢?我们知道古时中央为防止封疆大吏叛变不轨,会要求其以子弟作‘人质’留居京城。沐英作为西平侯、云南总兵官,其长子、次子、三子一直跟在沐英身边,并相继袭任或代任云南总兵官,都不可能留居京城。五子沐昕在沐英任总兵官初期尚未出生。显然,可作‘人质’留居京城的只会是‘不知所终’的四子沐昶;最后,虽然不能就此确定马沐驷落籍梨花村的确切年代,但在1402年建文帝出亡较近的时段之内。”

  寻访
  建文帝在云南时常改变隐居地点


  至此,“马沐驷是沐国公四子,当年跟随建文帝皇帝逃难到云南,为避祸才来到梨花村”的“传说”在一步步得到证实。然而还不足以得出最终的结论,还要看建文帝亡滇是否有足够的根据。

  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城,皇宫起火,这场大火来得蹊跷,关注的焦点也集中于建文帝是否被烧死,在高发元看来,建文帝并没有死,“这点朱棣心里也明白,不然他为什么之后要派人四处探查。建文帝一行离开南京城,不可能往北、往东、往南走,因为这几个方向都在朱棣重点掌控之下,建文帝也没有往海上走,因为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加上沐家与朱家渊源颇深,来之便可得到庇护,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应是建文帝出亡的必选之地。”

  当然,史料对此的支撑也不是没有。据《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逊国》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夏四月,“建文帝至西平侯沐晟家,留旬日”,至永乐九年(1411年),“建文帝至浪穹鹤庆山,其地颇佳,因募建一庵,名大喜”。

  而关于建文帝在云南的传说与记载,李清昇无疑是较为熟悉的一个。1982年,他前往位于大理洱源县内人迹罕至的观音山主峰龙门舍,寻找传说建文帝曾住过的法云洞——民间的称呼则更为直白,曰眠龙洞。《鹤庆县志》亦有云:“洞深五丈许,阔三丈,林壑幽邃,悬岩瀑布,清气袭人,建文皇帝出亡曾筑室于此。”说到建文帝在云南,李清昇举了一个例子,“传说在过去的眠龙洞一带,青蛙过多,蛙声躁得人不能入睡。建文帝知道后,就像韩愈写‘祭鳄鱼文’那样,写下一篇‘祭蛙文’,挥退蛙声二十里,从此得以安静。”

  李清昇认为建文帝在云南并非长居一地,而是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改变隐居地点,“我们相信建文帝初到云南时在梨花村住过一段时间,村子周围留下的洗马塘、马王庙等都是证明,随后在当时的云南总兵官、沐英二子沐晟的保护下,隐居于武定狮山。”在高发元看来,建文帝后来选择出家,既有自身性格善良软弱的原因,亦是保护他多年的沐晟所希望看到的,“一方面是提高安全度,一方面也是沐晟考虑到保护自己。出家人嘛,即便被朱棣找到,也不会因此而惩罚到沐晟这里。”

  佐证
  梨花村最早为沐庄


  建文帝在云南留下的传说和遗迹还有很多,不过在高发元看来,“这一次梨花村的新发现将可以把过去的很多零散线索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整体。从出亡到抵达云南,再到之后的云游于彩云之南的山水林园之间。”

  而在马克勤的讲述中,梨花村最早为沐庄,即沐英长子沐春在汤池坝子南段开辟的沐氏勋庄之一,在沐昶抵达之后,更名梨花村。现梨花村马姓村民,皆为其后裔。同时,沐昶所改的名字“马沐驷”亦值得玩味,据高发元和李清昇的分析,改姓“马”既有纪念对其家族恩重的义祖母,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又是建文帝缅怀自己的皇后(也姓马);“沐”则为提醒后世子孙勿忘自己的本姓;“驷”就明显地因排行老四而取的谐音字。


  李清昇也对前文提到的祠堂中的六句联句做出了解读,“众所周知,宗祠者,家庙也,内必应有对先祖的溢美之词,但此祠却一反常态,前四句合并即为,‘兄友弟恭、子孝父慈’,结合后两句‘人心同好恶,世态异炎凉’,可以分析出这是当年的马氏族人对夺走了建文帝皇位的朱棣所表达的怨愤之情。如今读来,也别有一番世事沧桑的厚重感。”

  据此推断,马氏族人在梨花村一直行事低调,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此后明清交替,沐英第十一世孙、明朝云南最后一任总兵官沐天波拒绝归顺清廷,陪护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出走缅甸,最后以身殉主。

  归宿
  建文帝可能终老武定狮山正续寺?


  自古强者为王,读明史“燕王靖难”、“建文逊国”的史事,这样的感觉又尤为强烈。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有言,“当永乐在位之二十一年也,犹未放心于建文之逃去”,可见直到朱棣病殁前一年,对建文帝的寻访和追捕工作始终没有放松。后人对建文帝最后的归宿所在,亦十分关心。而这也是高发元与李清昇在建文帝亡滇的研究上少有的存在分歧的地方。

  在高发元看来,“建文帝在云南渡过难关之后,是否返回内地?应该说不太可能。回内地或还俗对于他毫无意义且尴尬,而且凡心已死的建文帝已彻底地遁入空门。他虽然不是成功的皇帝,却是合格的佛教徒。所以我认为建文帝没有回内地,也没有还俗,他仍然在云南,很有可能终老武定狮山正续寺。”

  而李清昇则认为,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建文帝最终很有可能回到了当时的都城北京,况且引用《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逊国》篇的记载,“建文帝的最后归宿为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其时他已出亡云南39年,时年64岁,明朝已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朝廷早已不再追究‘靖难’诸事。英宗当时迎其入宫,‘宫中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在史学界对《明末纪事本末》的真实性多有质疑且缺乏决定性证据的当下,建文帝到底终老何处,也许会在民间和学界继续争论下去。不过在守护马氏祠堂已经整整五年的马玉方眼中,保护好这座老房子的一木一瓦,才是于他而言最有价值的事情。出门后,马玉方在身后熟练地锁上大门,又动了动锁,确保锁实了,才悠然离开。

  建文帝的云南传说

  1
  宜良县梨花村,马氏祠堂、马沐驷祖宗碑;西毛营哈喇村马王庙、洗马塘(洗马塘相传为建文帝路过洗马之处,马王庙为其马病亡后,村民应帝所请,立像建庙祀之。)

  2
  昆明西山区太华寺山门前古银杏树,传为建文帝亲手种植。

  3
  嵩明县白邑得食村,传为建文帝经此,饥渴得村民赠食,故得名。

  4
  安宁市罗次灵通寺,传为建文帝经行小住之所。

  5
  禄丰县广通寂照寺,传为建文帝经行小住之所。

  6
  武定县狮山正续禅寺,传为建文帝出家之所。

  7
  通海县秀山慈仁寺,有建文帝及从亡二从臣各一木制塑像。

  8
  建水县指林寺,传为建文帝出家之所。

  9
  洱源县牛街观音山龙门舍、眠龙洞、天子庄、龙门村等,传为建文帝所居之所,山下原有从亡二臣墓,待考。

  ■ 都市时报记者 张阳 2015-08-03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39

回帖

4125

积分

版主

积分
4125
发表于 2016-3-8 10: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者为真:正邪一念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39

回帖

4125

积分

版主

积分
4125
发表于 2016-3-8 10: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有趣的说法: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真理



一种传说,流传几百年信奉几十代,也是史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39

回帖

4125

积分

版主

积分
4125
发表于 2016-3-8 10: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来自洪洞县,根在大槐树,就是三人成虎:300万人800年流传:

【新提醒】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18次大规模移民时间考-中华马氏网 http://mashi.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9#lastpos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4-24 18:14 , Processed in 0.07632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