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98|回复: 0

试评三种“几世孙”的算法

[复制链接]

1424

主题

42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755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6-3-9 19: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世孙”的主要算法有三种,每种算法有其试图自圆其说的解释,有其史料的支持,有其使用的人群。本文谨就这三种算法,报告自己粗浅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孙”字释义

    “孙”字的繁体字是“孫”。《说文解字》:“孫”,从子从系。系,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后也。《康熙字典》采用此解。
    “孙”字单独使用时,为《尔雅·释亲》“子之子”之义。
    但“孙”有时、特别是和其它字组成词时,则具有多种意义,其意义虽与“子之子”有关,却不等于“子之子”:
    “子”之各世后裔依次为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其中“曾孙”——除了“孙之子”意义外,还有其它意义:古代天子为外事(巡狩、朝聘、盟会、战争)祭祀天地山川(本系先祖配享)时,作为主祭人的自称,即“您的后裔”意,而不是“您的‘孙之子’”意。例如,《尚书·周书·武成》载:武王伐纣成功,祭祀天地山川后即位,讲伐前曾告皇天后土和所过名山大川,“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正于商。”他祈告的是天地山川,并非自己的曾祖父。
唐玄宗于开元十四年封禅时,在《纪泰山铭》中说:“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诞锡新命,缵我就业….”。即对泰山之神自称为有文功武德的唐朝后裔。
宋·朱熹说:“曾,重也,自曾孙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意指后裔。
孝孙——同上,在内事(丧葬、婚嫁、求嗣)时主祭人的自称。不等于“孝顺您的‘子之子’”,只表示“您的后裔”之意。
末孙——《史记·本纪第四》:“殷之末孙季纣,珍(王改歹)废先王明德,”说纣是殷末代后裔。
诸孙——杜甫《别李义》:“余亦忝诸孫。”说“我很惭愧,也和你李义一样,同是唐高祖李渊多个后裔中的一个。”
天孙——宋·辛弃疾《寿赵守(伯瓒)》:“天孙锦字织云烟,来向红尘了世缘。”指伯瓒是太祖的后裔。
子孙——大量史料说明此词泛指“后裔”:
《左传·晋败秦师于殽》:“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此赠》:“子孙长作隔墙人。”
宋太祖《玉牒大训》:“朕恐后世子孙,亦犹是也。”
宋·苏洵《列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所有这些“子孙”,都不是狭义的“子和子之子”,而应解作广义的“后裔”。
    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后裔。
    《尔雅》:“子子孙孙,引无极也。”
    《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高,何苦而不平?”
    王孙——泛指古代贵族子弟、后裔。
    《国语·周语中·王孙满观秦师》。姬满并非周襄王之孙。
    《国语·楚语》《王孙圉论楚宝》:“圉闻楚之宝,六而已。”注家考,熊圉只是共(龚)王后裔,不是平王(熊居)的孙子。
唐·王维《辋川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在母系的血统上,杜甫也算是王孙了。”
这些“王孙”,“王”,不限于王;“孙”,亦不限于“子之子”,意指贵族子弟、后裔。
几世孙——在世系上,定某人为第一世,则其子为第二世,孙为第三世,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依次为第四至第十世。(请注意:“世系”只表示“世”,既非“世祖”、也非“世孙”。)
《尔雅·释亲》颜注: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即己为第一世,仍孙为第八世。(并非己之八世孙)。《释亲》原文无“几世孙”。
对于第一世的某人来说,第十一世及以后的世数者,只用“第一世的几世孙”、而不用“×孙”来称呼。这就是“几世孙”一词的来因。因为要记忆来、晜、仍、云、耳已经不那么方便,假如再创造更多的孙名,就更麻烦了。人们发现“几世孙”,其逻辑性好记好用,就推前到玄孙及以下都使用它。早在夏桀之世的《存真》,就有“晜孙……己之六世孙也”之说。西汉《史记》说赵武灵王是赵鞅的七世孙。
“几世孙”的原意为“下(或后)几世孙”。其中的“孙”,解作“后裔”,不是狭义的“子之子”。既然是后裔,“下(或后)”可不必带着,就迳称“几世孙”;而且,“子”亦可以称为“一世孙”了,即“下一世的后裔”意。(实用上仍称子、孙,计算上则为一世孙、二世孙。)
与此相对称,“几世祖”原词为“上(或前)几世祖”,其中的“祖”,解作“先祖”,不是狭义的“父之父”。同理,可迳称“几世祖”;而且,“父”亦可以称为“一世祖”,即“上一世的先祖”意。

计算“几世祖”、“几世孙”的方法有三种,下面试作讨论和比较。

二. 三种“几世祖”、“几世孙”的算法                  

 世系  世系  称 呼  甲种算法  乙种算法  丙种算法  备 注
                                  (是    自     己    的 )   
第一世      鼻祖   九世祖   八世祖   九世祖
第二世      远祖   八世祖   七世祖   八世祖
 三       太祖   七     六     七
 四       烈祖   六     五     六
 五       天祖   五     四     五
 六       高祖   四     三     四
 七       曾祖   三     二      三           
第八世      祖父   二世祖   一世祖   二世祖
第九世       父   一世祖   父     一世祖  
第十世 第1世  自己   自己    自己    一世孙
第11世 第2世   子   一世孙   儿子    二世孙
第12世 第3世   孙   二世孙   一世孙   三世孙
第13世 第4世  曾孙   三世孙   二世孙   四世孙
第14世 第5世  玄孙   四世孙   三世孙   五世孙
   15        6   来孙   五     四     六
   16        7   晜孙   六     五     七
   17        8   仍孙   七     六     八
   18        9   云孙   八     七     九
   19       10    耳孙   九世孙   八世孙   十世孙                 
第20世 第11世      十世孙   九世孙   十一世孙

世系中以谁为第一世是随意的,上表中第一列以自己为第十世,第二列以自己为第一世;无论怎么编号,都不影响计算几世祖、孙。
以上是“几世祖”的第一类应用,即世系上某个人(或某一世)对所有各世先祖的称呼。         

但是“几世祖”还有第二类应用,即世系上某一族群的人,认定某个人为为其血缘始祖,称此人为一世祖,此人之子为二世祖,如此类推。“几世祖”还其它问题,请见笔者另文。

三. 三种算法的讨论和比较

  【甲种算法】
(1)甲种算法,早在夏桀之世的《存真》中就载有:“晜孙者,玄孙之孙,己之六世孙也。”即:
世系: 第一世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世
名称:  自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来孙   晜孙
己之几世孙:  一世孙  二世孙                    六世孙
在世系中排在第七世者,是第一世者的第六世孙。
这是“几世孙”的算法,也可以说是定义。(由此可见,“世系”的“世”和“几世孙”的不同。若自己为第五世,则晜孙为第十一世,儿子仍是自己的一世孙,晜孙仍是自己的六世孙。)
(2)《史记·赵世家》计算方法同《存真》。该文谈到赵鞅做梦,有“几世孙”一词:“(帝说)‘适余将以胄女(虞舜的后代之女)孟姚(姓姚字孟、即娃嬴)配而(通尔)七世之孙(的七世孙)。’” 这个“七世孙”是怎么算出来的?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赵鞅———毋恤——— 浣——— 籍———— 章——— 种———— 肃———武灵王
(简子)  (襄子)  (献侯)  (烈侯)  (敬侯)  (成侯)  (肃侯)  (惠后为孟姚)
                                               ∣  ∣
                                               武——
                                            (籍之弟)
     一世孙   二世孙   三世孙   四世孙   五世孙   六世孙   七世孙         
【注】1.赵浣两度在侯位,算一世。
   2.《赵世家》注释有多种,也有说赵鞅为第一世、武灵王为第十世的。本文认同有的史料把毋恤弟桓子曾驱逐“浣”、自立于代地一年的事视为叛乱、而不作为一世;
   3.赵籍与弟武公先后为侯,本文按宋昭穆同位论,作为同世。故武灵王是第八世。《赵世家》原文写“七世孙”,无误。
(3)《后汉书·光武纪第一上》:“世祖光武皇帝讳秀......高祖九世之孙也。”他的世系是:
刘邦(第一世)—惠帝(第二世)—文帝—景帝—长沙定王刘发—春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郡尉刘回—南顿令刘钦—刘秀(第十世)
(4)《旧唐书·高祖本纪》:“(渊),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其世系:
李暠(第一世)—歆(第二世)—重耳—熙—天锡—虎—昺—李渊(第八世)
(5)唐宪宗时太常博士林宝撰的《元和姓纂·天水赵氏世系》:“(赵)融曾孙密,密次子嶷,六代孙超宗,......。”结合《魏书·赵逸传》:“(赵)逸父昌,......逸伯父迁,迁玄孙翼。翼从子超宗。”其世系为:
          ↑长子某—昌—逸(迁之侄)
赵密—¦                                         ↑某———超宗(翼之从子)
          ↓次子嶷—迁—某—某——某¦
                                                    ↓翼(迁之玄孙)—某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注:以上引用的是《元和姓纂》和《魏书》的原文。
(6)南宋丞相史浩主编《仙源类谱》卷一第一、二页:“太祖皇帝下第六世仙源类谱卷第一”,说第六世(令字辈)是“太祖皇帝(第一世)的 来孙(五世孙)”。其世系: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太祖——德——惟——从——世——令
自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来孙
太祖的 一世孙   三世孙   五世孙     
(7)元后期丞相脱脱主编的《宋史》,载孝、光、宁、理宗是太祖的七、八、九、十世孙。(请读者自行计算验证)
(8)大批宋代墓志、谱牒等史料都采用这种算法。例如元至顺元年(1330)撰的《汴水赵氏仙源族谱序》中有“故商恭靖王十世孙潜江良韶敬书”,就是甲种算法。
(9)《元史》主编之一宋濂,于洪武九年(1376)撰《赵氏家世代源流表》:“而太宗五世孙清源侯士敒,建炎乙酉(1129)扈高宗南渡,徙连江。五代而建安郡王必迎以大参军入广,….”
近代现代大批学者和史料都采用这一算法,代表了这一算法拥有最大的使用人群。
(10)近代史学宗师陈垣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说,:“琏,大觉怀琏,与(契)嵩皆云门四世孙,所谓同高祖昆弟也。”即用世系法说明佛门传承。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
       “高祖”—“曾祖”—“祖父”—“父”——嵩,琏
(11)前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全书中都用此方法。
(12)现代史学家邓广铭在《岳飞传》中引用《宋史·孝宗本纪》,即甲种算法。
(13)当代宋史专家陈智超验算了两处《宋史》中的“几世孙”,确是甲种算法。(他指出不管他人采用什么算法,宋宗室后人修《霞路赵氏族谱》等谱牒时,都应使用《宋史》这种算法。)
(14)使用甲种算法的学者及其著作很多,例如:陈振的《宋史》,游彪的《正说(宋)十八帝》,赵益的《西风凋碧树》,美·贾志扬著、赵冬梅译的《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甲种算法,立说久远,权威史籍浩繁,使用人群众多,于此可见一斑。
【乙种算法】
这种算法,把一世孙定在“孙子”辈,(把一世祖定在“祖父”辈),目的使子和孙分开(使父和祖分开),试图令“几世孙”中的“孙”还保留“子之子”(“几世祖”中的“祖”保留“父之父”)的狭义。
本文第一节已详论“孙”字的广义应用。
使用这一算法的书籍和人群较少。
【丙种算法】
    这种算法,自己定为世系中第一世,把第几世者称为自己的几世孙。例如,太祖定为第一世,令字辈是第六世,就称令字辈为太祖的六世孙。使用这种算法的书籍和人群不少。特别是孔子家世讲“几世孙”时也使用丙种算法;奇怪的是,讲“几世祖”时,却仍然用甲法:孔子之父是孔子的一世祖,祖父是二世祖。丙法“几世孙”和甲种“几世祖”的算法不对称。
这种算法算“几世孙”时,既然儿子是二世孙,那么按逻辑运算,一世孙是谁呢?当然就是自己了。自己和自己的一世孙是两代人,这种算法却把他们合成一代人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丙说者要解释通这个问题,才能自圆其说、使人信服。
本文认为,在三种算法中,甲种算法,逻辑谨严,语义明确,而且立说如此久远(最早见于夏桀之世),赞同它的权威史籍如此浩繁(如《史记》、《后汉书》、《旧唐书》、《仙源类谱》、《宋史》、《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使用它的人群如此广大(上列史籍仅是一部分)。特别是宋朝廷的《仙源类谱》和《宋史》采用这一算法,宋宗室后人更值得考虑。这种算法,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

【后记】本文初稿已蒙周清澍、陈智超、赵焕庭等老师指正,现轻微改动如本稿。谨致衷心的谢意。

作者:赵宇就  2013.04.19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11-20 00:46 , Processed in 0.0536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