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刊行的《乐平县志》,载有《马端临传》,我们至今很难看到这本书和这篇文章,对于马端临的生平与事迹,了解也不易。现今,我们知道《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是古代优秀的史学家,它是宋元之间的人。有古人研究,“鄱人宋相子马端临”,然据考证,谓“ 鄱人”,指的是“在饶州路乐平州访得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因此,有史料记载,“他是宋末宰相马廷鸾之子,江西乐平人。”(《中国史学史纲要》:附录“马端临的年寿和《文献通考》的撰者”中华历史丛书2002年10月版)
至于马端临的生卒年代、享年若干、著书时间等,清《乐平县志》也许并未明祥,“明末和清初时人写的《南宋书》、《元史类编》和《宋元学案》,都为他立了小传,但对这几个问题也都说不清楚;清末到民国时期编写的《新元史》和《元书》,也是这样情形。”顺治本的《乐平县志》载,马端临在20岁时“漕试第一”,后据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余谦所写的《叙记》推断,“其生年当为宝祐二年(1254年),“《叙记》称《文献通考》刻成于泰定元年(1324年),其书刊板用时二年,《叙记》在十一年之后(元终二年, 1334年)方言“时端临即没。”可知其逝世在此十一年之间,享寿应在七十岁以上,八十岁以内。据此可以断定马端临“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以后,寿在七十岁以上。“虽不能得其确数,而不失为约略可据者。”(见《中国史学史纲要》)。
受其父及家庭的影响,马端临自小就对乡民百姓有着纯厚的感情,长期随父在家乡生活,从不媚于权贵。其父马廷鸾因与奸臣贾似道不肯附和,被迫辞职,“在乐平家中住了十七年。”马端临任史官,元灭南宋后,不肯出仕于元。马端临继承其父精神,秉直气硬,刚正不阿,宁肯弃官不仕,也不弯曲屈膝。
马端临父子酷爱存书,家中藏书很多。其编撰《文献通考》,原造意于廷鸾,而为端临所完成,用时二十余年,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全书告成。《文献通考》全书三百四十八卷,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其书广收博采,取材网罗宏富。体例与内容,实为续补杜佑之《通典》,是为《通典》之扩大,而作适当的补充。
《文献通考》分为《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共计二十四门类考。
《文献通考》的显著特点,一是基本上与《通典》相通,这个相通之处就是以事类为中心叙述历史发展。二是所用者虽为旧史料,而予以重新组织,表达了新的看法。三是对于国家经济民生的重视。就典志体史书而言,《通典》以精密简称,《通考》则以博通为长,各有独到之处,故二书同为代表性的著作。
《文献通考》足见马氏父子的史学思想,也就是说,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其著书目的,显而易见是配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对于国家经济民生的重视而言,如《通典》首例《食货典》,而马氏《通考》因之而扩展为八门之多,使其比重更为增大。又如,《兵考》祥考古今兵制的沿革,纠正了《兵典》只叙用兵方法的偏差。对于历史上人物施行的变法,《通考》对其个人虽持否定态度,但视其在历史上发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从人民群众是否反对和拥护来看,则认为变法对于古代封建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凡对恢复经济生产起过有利作用的,都在《通考》中很受重视。可见在马氏的史学思想中,人民是居主要地位的。这些都是《通考》的优点所在,然因全书规模宏大,某些部门又很容易失之于疏略。虽然《通考》中有很多优点直到今天看来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难免还有不少消极的一面。受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制约,所谓借鉴“千古圣贤传授精微之意”,原是一种幻想,其结论自然落空。
[注]参考资料:中华历史丛书《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年10月版)
作者:郭建一 http://myh.lepingshi.gov.cn/Item/14218.asp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