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7|回复: 0

伏波将军马援跌宕起伏的人生

[复制链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7-11-30 12: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援死在平叛五夷蛮前线,时间是公元49年(东汉建武25年)暑热之季。马援死了,最终葬在今宝鸡扶风县东伏波村。马援的死给历史,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沉思。

一、一场“薏苡之冤”

马援(前14——公元49年)是在62岁龄上,他主动向汉光武帝请缨,率军参战平叛的。事实上在他参战剿灭“五溪蛮夷”之前,对他的清算一年前就悄然进行了,只是马援本人毫不知晓。

马援的冤案是东汉有名的“薏苡之冤”。马援南平交趾二征之乱胜利班师回京时,装载了一车薏苡。薏苡是一种植物,食用可补中意气,消暑除湿,克除瘴气对人体的伤害,南方作战的将士多有食用。马援运回薏苡,一是想让将士们食用,保养体力。二是想作种子,看这种作物能否在北方种植。朝中的一些官僚们,不知薏苡是何物,看到马援运回形似珍珠的东西也不分享给同僚一些,多有忌妒。马援功高名盛,皇帝又十分信任,其它人只好静而观之,这为他的身后之事埋下了伏笔。

马援在今湖南、贵州交界处的武陵、五溪作战时,在一个叫壶头山的地方遭判军伏击,进攻受挫,蛮兵据高凭险,汉军难以前进。加上南方天气暑热,军中流行疫疾,士卒多有死伤减员,马援令士兵在山崖河崖凿窟避热,待机而动。此时马援的一名部将耿舒,密信给朝廷的哥哥好···侯耿弇 ,说马援指挥不当失利,消极避战。又说马援在军中作风不好,在军中吃喝嫖赌不问战事。此信被转光武帝后,皇帝大怒,派驸马中郎将梁松到平叛部队任监军。
梁松是个势利小人,与马援早有嫌隙。有一次马援染病,梁松来见。马援认为梁松之父是他的朋友,梁松虽为驸马,但是晚辈,应有长幼之序,没有下床相迎,梁松从此怀恨在心。梁松本想利用监军之权,出出心头的闷气,不料他到前线,马援因染病已去世军中,但他还是没有放过报一箭之仇的机会。梁松陷害马援在前线作战失误,又将“薏苡之冤”放大搅浑。有些小人乘此下井落石,陷害于他。当与他同军作战的将领,明知有冤,却摄于权势,不与正面澄清,含糊其词,默认马援从交址回薏苡是珍宝。

马援一生光明磊落,武功过人,正直不阿,却得罪了小人。在他死后。光武帝下令革除马援的新息候爵位。朝延无人敢说公道话,人们不敢去马家吊唁,怕引祸端。有一县令朱勃,与马援素睐平生,却出于正义向朝廷奏本,列举马援功绩和人品,希望重新调查。光武帝派人调查清楚了马援一案,但梁松是驸马,马援平反一事就长久搁置了起来。光武帝死后的汉明帝17年(公元74年,马援死后26年),才得以平反昭雪。严惩梁松,修墓建庙建祠,追谥忠诚侯。皇帝亲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并以此为军歌,在汉军出征前唱咏,以鼓士气。

隋朝王由礼在谈及马援错案说到:“二帝已驰声,五溪还总兵。五溪金鞍动、论功铜马成。唯称聚来势,无惭薏苡情。虽谢云台影,犹传千载名”。唐代温庭均,有诗云:“汉今班南海,蛮兵避玉林,天崖柱分界,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一棺忠勇骨,漂泊章烟涂。历史给薏苡事件做了结论,后人都来称颂马援。

历史因小人和偏信而变得曲折历史由于公正而变得可爱。宁可得罪君子,千万别得罪小人,成了一个真谛。除恶扬善,正本清源,成为历史的必然。历史上英雄功臣被诬陷,被错杀的,比比皆是,西汉的韩信,东汉的马援,历朝历代几乎没有停止过。让这些冤案少些,少些,更少些,以至根绝,才是政治清明所必需的。

二、马援长眠于宝鸡扶风县东伏波村

马援出生在右扶风,最后的归宿之地在扶风县。右扶风在历史上是一个大的概念,在今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史籍上记载,马援扶风茂陵人。今有茂陵山被称“马超岭”。今扶风县城关镇,有西伏波村和东伏波村,也有茂陵村这个地名,有人考证是马援祖籍所在地。杨陵区毕公村有马援祠。这些地方二十世纪80年代行政区划变动前,都属扶风县管辖。历史记载中,马援魂归故里扶风,还经过了一番周折。

马援死在炎热季节,安葬故里,路途遥远,安马劳顿,怎么才能魂回扶风呢?安徽省淮北市的马援墓给这一问题一个可以相信的答案。淮北的马援墓在相山区渠沟,一片两亩大的平地上,一墓冢,墓旁立一石碑,上刻“马援墓”三个大字。此墓在淮北东迳石马亭,宁西有西汉伏波将军墓,睢水又东迳相县古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这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的记载。

对于淮北的马援墓,史家和研究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暂厝之地留坟说。马援病死武陵战场,尸体运回陕西安葬路途遥远,加上天气暑热尸体难以保存,故暂厝以侍天凉后运回原籍。二是风水宝地。马援棺椁运陕途中,主事者看到此地北边有凤凰山地(也称尧山,方马山),南方地势开阔,风水水错,就将灵木区柩留在此处,建坟葬之。三是衣冠兵器冢。马援作为东汉名将,灵柩途径准北时,马援的将士将部分兵器和衣物留在此处,造一个衣冠冢,以缅怀这位大将军。以上说法,暂厝之地上坟之说,较为可能。如果 是那样的话,这个暂厝时间就长达26年之久。

关于马援墓还有几种说传,光武皇帝在听了诬告后,对马援失去了信任。马援妻子儿女,不明原委不敢把尸体运回原籍安葬,只在洛阳城买了几亩地,草草掩埋,场面十分凄惨。或者马家人就没有将马援尸体搬运回来,而是继续暂厝在淮北。在连续七次上书,朝廷才允许正式下葬,但没有名份。马援死后26年,朝廷正式平反昭雪,将马援运回故里乡安葬。马援病死疆场,几经周折荣归故里,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惆怅。也道出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的悲壮。

陕西省扶风县东伏波村,西宝公路南,一座覆斗形墓冢,南北宽28.5米,东西宽25米,高约6米的坟冢,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证明此处是官方确认的汉伏波将军马援墓”。清代康熙43年(公元1704年)的碑刻,证明了这里是中华民族大英雄马援常眠的地方。多年来,不断有国内外的马氏家族代表来这里寻根祭祖。台湾地区领导人,也派人来扶风寻祖问根。

三、马援——汉代第二位伏波将军

马援的祖先是赵国大将赵奢。赵奢善养马,他的后代就以马为姓。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扶风。汉代授军人授于伏波将军是最高荣誉和职务,汉代只授于2人。汉武帝拜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他是汉代第一个被任命为此职的军人。汉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为汉代的第二个伏波将军。两位伏波军人,都为汉代江山社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现在人们提起伏波将军,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真实名字——马援。

马援在王莽时期,做过扶风郡督邮的官。马援种田放牧是把好手,有牛马羊数千头只,物数万斛,但他把财物给众人,自己穿羊裘过清苦日子。

建武8年(公元32年)光武帝自统军讨伐隗嚣,马援为光武军分析山川走势,敌情战势,协助消灭隗嚣主力。

建武11年(公元35年)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郡剿灭羌敌,治理地方,安排官吏,修筑城池、开导水利,发展农牧,郡中百姓,安居乐业。

建武13年(公元37年)征剿武都参狼羌叛乱。任陇西太守6载,陇西兵戈渐稀,人民生活安定。

建武13年(公元37年)在····县(今越南水富省安阳县夏雪乡)征侧、征贰造反,占据交趾,九夏大部分地区(今广西北海合浦县东北)60余城池,与东汉决裂。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建武18年(42年)春,马援到达浪泊,与敌大战,攻破其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人。第二年正月诛杀征侧、征贰,平息叛乱。马援平叛后,立铜柱为界,钦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岭东界,凭祥州南界,林邑为海界,林楚南为山界,铭之曰:铜柱折,交趾灭。建武20年秋,马援率部凯旋回京。马援回京一个多月,匈奴乌恒进犯扶风,见三辅地区受到侵掠,马援请缨出战。

建武24年(公元48年),南方武陵五溪蛮暴乱,前去征缴的汉军,冒进深入全军覆没。马援62岁,请命南征,率4万汉军征武陵,这是他一生最后一次出征。

马援一生南征北战,功绩彪炳史册。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人民念其功德,把马援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广西灵渠以下,桂林西江流域及左右江流域,沿海的钦州、合浦、防城、东兴,凡是马援南征过的地方,伏波将庙宇众多。广西兴安灵渠旁的四贤寺,纪念秦汉时期的先贤,马援在其中。广西桂林有伏波山,北部湾沿海岸,建不少伏波庙。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广东,湖南等地伏波将军庙宇众多,故事和传说不少,官方、民间的祭祀活动长年不衰。人们缅怀马援将军及将士们定国定边,播种文明、农耕商贸的丰功伟绩。马援的: “马革裹尸”成了军人的名言,成了煌煌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千古典故,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生生不息,拼搏不止。

四、纪念马援

历史的车轮已碾过了近2000年,马援所倡导的“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子手中邪?”的“马革裹尸”精神,“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气概。马援践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立名言,成为效法的楷模。马援起于蓬蒿,效命庙堂,声归民众,让他成为不朽,成为仁人志士的榜样。

马援墓在扶风车伏波村,西安——宝鸡(北线)公里路南一侧。小麦收获的六月初,踏着刚刚收割茬地,来了马援墓前。种田的农人,已将田开垦到墓冢旁,连石碑之间,也是刚收割麦秆。凸起的墓冢,被杂草覆盖着,墓冢上有不少看似洞的孔洞。几尊残碑,歪斜的搁在墓前,这里就是长眠在此的伏波将军马援。面对墓冢,我几乎不想信自己的眼睛。前些年,曾经去了岭南,广西的桂林、钦州,湖南的一些地方,拜谒马援将军的庙宇,祠堂。那里的马援庙祠雕梁画栋好不张杨。

马援祭祀更是隆重而庄严,广西东兴市马援诞辰2000年(2014年)的庆积活动更是规模空前。当地民众,海内外宾客,云集一堂,纪念这位英雄,激发镕铸在民族身上创造力和凝聚力。眼前马援墓的境况与南方马援庙相比,差别太大了。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马援出生地多有争执,不论何种争执,马援历史上是扶风。上世纪80年代。行政区划调整,今扶风县城关镇有东西两个伏波村,杨凌区五泉乡茂陵村。马援是民族精神财富,这是不争的事实。马援墓在扶风县伏波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前,环视雄鸡般的版图。顿生敬意。西南边境基本上是马援南方平叛时“立桐柱”为界的走向。只是马缓当时的版图,似乎向北缩了一些。历朝历代的守边将士们,在马援“马革裹尸”的精神呼唤下,后代人保住了西南边境。在马缓墓前凭吊,人们会更加敬重这位民族英雄,因为有了他及他的继任者,才有祖国西南的大好河山。

据说扶风县正在拟定重修马援墓的规划,马援庙,马援祠等也在计划之中。把马援的坟冢,祠尝,庙宇修建好,让拜谒凭吊的人有个立足之处,有个开展祭祀的场所,应当是必须的。把马援的历史贡献,精神财富传承给后人,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弘扬正能量张显,马援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去努力,这才是根本。

(作者简介:常崇信,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水利协会会员,现办公于宝鸡市老科协)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4-2 06:12 , Processed in 0.09213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