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0|回复: 3

姓氏家族寻亲过程中之误区

 火.. [复制链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2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9-1-13 16:2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氏家族寻亲过程中之误区

一、大槐树寻根:

冀鲁豫皖苏周边的家谱,几乎都写着始祖来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野鹊窝大槐树,时间跨度基本上从洪武二年一直到永乐十五年,有的家谱竟然写到了清初。

大槐树已经成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每天去大槐树寻根的更是络绎不绝。

但是家谱记载与官方资料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许多家谱记载是洪武二年、三年迁民的,但史料有确切的记载从洪武六年才开始第一次迁民,并且每次迁民的目的地也很清晰。

好几个家族流传着十八兄弟分家的传说,内容大同小异,都言之凿凿的说在哪里立了分手碑。但这个传说最大的疑问就是根据官方的移民政策,能给这么多兄弟分手的机会么,更别说立碑纪念了。

根据迁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周边各县志记载,竟然没有一本县志提及了迁民事件,某些县志记录的这一段时间的人口数据。

《濮州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民户一千七百三十四,口一万二千七十八。永乐十年(1412),户一千三百六十八,口一万二千七百五十六。天顺五年(1461),户二千九百四十九,口三万三千一百四十一。成化五年(1469),户三千百六十七,口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二。弘治十年(1497),户三千五百八十一,口五万二千二百八十五。正德十年(1515),户四千三百一十三,口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三。

《范县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户一千四百一,口五千二百一十五。永乐十年(1412),户一千一百六十五,口五千七十。天顺五年(1461),户一千三百四十五,口一万二千六百八十八。正德十年(1515),户一千五百五十一,口一万九千八百九十八。

好多人慕名到大槐树寻根,基本上都无功而返,一方面是查不到相关官方资料,另一方面,洪洞县周边的家谱,最早的也只能追溯到明初。

有好多一直没有家谱,只是根据老辈传说是来自大槐树,但根据世代情况,始祖生活的年代只能追溯到清初,就演变成了清初的政府移民政策了[微笑]。还有一部分人说是来自山东,谁也说服不了谁。直到去年挖出一块清道光年间的墓碑,明确记载了来自山东汶上,来源说才尘埃落定。

目前已经有好多家族有证据证明并非来自大槐树,而是原住居民。

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那么多的家族都写来自洪洞大槐树。

二、字辈寻根:

如果迁出时间较短,比如解放后才迁走的,这种寻根方式还可能有效。

因为过去无论是为官、经商,还是讨饭,一开始定居的时候人不会多,基本上只是一个小家,过去交通和通信不便,可能几十年后就逐渐跟老家失去联系了。那时候有文化的人又有限,也可能没记录家族的迁居情况,随着家族人员越来越多,后人在修家谱的时候,一旦找不到有用的证据,基本上就开始自立字辈了,新立的字辈肯定与老家的不一样。

三、名字寻根:

一些寻根的族人经常到群里报上始祖的名讳,来询问其他家族有没有这些人,其实这种做法也很难寻到真正的根。

我国人口较多,姓氏重名的就很多,家谱中的人名也不一定可靠。

几个人名都明确的标注和现实中的名字和字号未必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过去人家大部分没能力读书,所以很多人都只有小名,一辈子就这样叫着,如果赶上续家谱,就让有文化的给自己起个名字添在家谱上了,过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叫啥了,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这种情况呢。

过去家谱量本来就很少,每个家族一大支才有一套,平时都是好好保存,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拿出来供后代祭拜的,所以好多人根本没看过家谱的,长辈给自己在家谱上起到啥名字可能自己一辈子都不知道。

还有种情况就是后人给前辈造的名字。大部分家谱是清康乾时期才开始第一次续的,但还大都续到明初,这期间三百多年的跨度,不可能后人能都清楚记得前辈所有人都名字,部分名字是否真正的正确就可想而知。

完全靠名字寻根,困难也很大。

几种寻根方式都存在问题,那还怎样寻根呢?

只能根据迁居时间、地点、兄弟几人等几个条件,然后在大致的迁居地找当地的家谱,分析出迁出年代相关的人员逐个分析。但具体可靠度能有多少,谁也不能保证。

实在找不到怎么办,就连宗呗,红楼梦中就有描述:

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以后,到京城当官,就到贾府去“联宗”,他虽然也姓贾,跟宁荣二府其实并没有可以查证出来的血缘关系,就因为当时宁荣二府有势力,贾元春在皇帝身边得宠,贾雨村就跑去攀附,跟贾赦、贾政、贾珍打得火热,每次到了荣国府,还一定要见荣国府未来的继承人贾宝玉。还有狗儿的爹和王熙凤王家连宗。

这种联宗方式在过去很正常,旧社会经常出现。

如果实在想找与自己有真正血缘关系的家族怎么办?那就用现今最科学的手段:“测DNA”,通过家族基因来检测两个家族的共同祖先到底差多少。

              ——马建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28

回帖

308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08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20-6-7 15: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问祖之路非常艰辛,尤其是没有家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3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1
发表于 2025-3-4 18:4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汶邑马氏族谱记载:先祖迁自山西洪洞县铜雀阁兴蔡林北马家庄,是如今洪洞哪个地方?
IMG_0560.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2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08: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古地名,要查当地县志可能会知道现在叫什么名。而家谱上的地方,因为多数是后人记忆写的,字容易写错,更加不好辨别。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3-31 14:02 , Processed in 0.06628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