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03|回复: 2

清代溧阳状元马世俊为回族说质疑

  [复制链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4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6-3-8 09: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溧阳状元马世俊为回族说质疑

——从《静庵碑记》的发现与考释谈起


摘 要:马世俊是清代江苏省溧阳状元,同时也是一位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但史学界对他是否为回族一直有争论。高淳县桠溪镇平圩村新近发现一块马世俊题写的石刻《静庵碑记》,碑文中马世俊表达了他对道教生活的仰慕,结合他本人及溧阳马氏家族日常生活习性,可以否定溧阳状元马世俊为回族的传统观点。



  马世俊,初名世琪,字章民,号甸臣,别号匡庵,今江苏省溧阳别桥镇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享年50岁。据《溧阳嘉庆县志》记载:“马世俊八岁时能作诗文,在县学肄业时,屡试第一,全国知名。七次参加乡试,清顺治十四年(1637)考中举人,十八年考中进士。在朝廷上的对答说:‘做君王的人,以天下为家,不应显示差异,必须完全抛弃满人和汉人的区别名称,使得全国人民磨砺精纯而成洁白之一心,达到最好的统治。’”这一论点深得新登基的康熙皇帝赏识,被擢升为一甲一名。此后,马世俊初授职翰林院修撰,3年后升任翰林侍读,1664年曾任甲辰科会试同考官。他对仕途极为淡漠,因而直到去世,始终未出翰林院。康熙五年(1666),这位才思横溢、人品文品兼优的状元,在京城仅度过5年时光后,便因病去世。他儿子扶棺归溧阳时,乡人惊讶地发现,状元遗物极少,图书也仅几卷而已。然而马世俊遗作甚丰,他善诗文、书法,工山水画,遗作大多散佚,现存的仅有《匡庵文集》、《匡庵诗集》。他的散文以山川游记、人物传记见长,善于比拟针砭时弊。马世俊存诗800多首,作品之多,内容之丰富,为清代所少见。马世俊还精于书法,有不少论画、论书存世,时人以“二王”相誉,即把他比作晋人王右军(王羲之)、唐人王右丞(王维)。

  一、马世俊为回族一说的形成与争议

  白寿彝所主编的《回族人物志》(清代卷)[1]中把马世俊及其家族说成是回族,此后,其他作者出版有关这方面的书籍时纷纷引用其说,如《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等,都将马世俊及其家族统计为回族。丁生俊先生甚至撰文对回族诗人马世俊的文学艺术进行了专门论述,称他为“清初著名的回族诗人”[2],似乎马世俊为回族一说已成定论。

  但对此一说,也有不同的声音,如李佩伦先生根据马氏宗谱的记载,马氏家族的生活习惯、生活习俗等提出质疑,认为“马世俊不是回族”[3]。纵览现有史籍,如马世俊的《匡庵文集》、《溧阳嘉庆县志》、《马氏家谱》等,不但未见溧阳马世俊家族为回族的记载,反而在《溧阳马氏谱志》中明确记载马世俊一支的源头为马服君的后裔,始迁祖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马廷鸾的曾孙马子富。溧阳马氏家族后人对此一说也极为反感,认为马世俊为回族一说不妥,并举出明代万历年间焦竑编成的《国朝献徵录》一书中的《光禄寺少卿马公从谦墓志》(陈恺撰)、《南京国子监司业孟河马公一龙墓志》(李春芳撰),这些文献中对溧阳马家历史的记述与《马氏家谱》的记载一致。

  二、碑文简介

  最近发现的《静庵碑记》,对于确定马世俊的族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碑长1.5米,宽0.7米,碑文全文正楷,9列,满列39字,共计277字,青石质,因近二十年放置在水塘边,长期被人使用,全文多处漫漶,有较多字剥蚀不清。有幸石碑的两位守护人早就对石碑碑文进行了详细的笔录,现在与碑文核对,基本上可辨别出上面的文字:古云:大真修者不必深山也。然而洁身好道之人,尝至入山而不迈,其故何哉?盖独行在我,孑然寡徒,而无人为之。诛苑辟地以安其身,传其业,不得不为穷山幽谷之思焉。若柳庵杨斐文,其孝行纯洁,学道深沉,因足以感动侪俗。而亦藉伊伯氏、介臣、蔡君思敬为之贲丘捆槃赋考槃也。有地可耕,有庐可栖,柳庵得以日而作夜而思,兴二三同人,嗜书修禅,含直习静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老子五千言。穷幽析微,宝光异气,令人望平墅如望函阙矣。平墅马绩山胥溪之许址,竹林岑寂,敝亩精舍,鳞楼阁鳞集数间,诚伯氏辈之所共捐,蔡君等之所襄筑。山高水长世于勿失,后之人其可思始事。勤哉君人,综其始末勒之于石,因请余言以为之记丙午仲春濑江马世俊题。碑文中大清康熙贰拾贰年仲冬月穀旦题名后用印两方,一方经仔细辨认为“甸臣”,这正是马世俊曾用过的号;另一方用印模糊不可考。石碑所在的平圩村,目前有村民近百户,大多是杨姓村民。根据家谱记载和村中老人回忆,清朝时,村东头确实有一处柳庵,是一个叫杨斐文的人带头修建的。当年,这个村里主要有杨姓和蔡姓两个家族的村民,蔡姓是村里的员外,较为富裕,因此现在碑文上还能看到蔡姓村民捐钱的记载,不过,如今村里没有姓蔡的村民,也许是在建庵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蔡姓一族败落了。到民国年间,柳庵改成静塘庙,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静塘庙被毁,石碑被遗弃,后来又被村里用在路基上。

  三、碑文对马世俊族籍的有价值论述

  道教分为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清初,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所信奉的道教,道教已走向衰落。从碑文记载中看,杨斐文应该属于南方的正一道。在该碑文中,马世俊对修道之人杨斐文给予了赞扬,称他“孝行纯洁,学道深沉,因足以感动侪俗”。文中还表达了对道教生活的仰慕,“二三同人,嗜书修禅,含直习静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老子五千言”。最后,马世俊以“穷幽析微,宝光异气,令人望平墅如望函阙矣”对杨斐文所居住的柳庵做了称赞。如果马世俊为回族,应该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但在文中他不时流露出对道教生活的向往,这与他回族的身份不符。从写作时间来看,《静庵碑记》写作于马世俊在世的最后一年(1666)的二月,当年秋季他就病死于北京,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应该不好。从他的遗作《匡庵文集》、《匡庵诗集》来看,与他的身体状况也相符。马世俊一生著述甚丰,但在他去世那年写作不多,多为一些回忆性的短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马世俊拖着病体,为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杨斐文题写碑文?唯一的解释就是马世俊可能根本不是回族人,所以他才会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应“君人”之邀,坚持写了这篇文章,并在文中对杨斐文及他所信仰的道教表达了由衷的赞扬。由此,联想到马世俊及其亲属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性,根据马世俊之孙马适元所编《马氏名贤类辑·河东轶事》记载:“马世俊居官六年于北京,一切宴请均谢绝,官傣俸外不受一物;会见辅政等权路要人‘长揖不拜’;世俊一生‘当戒食之物,皆戒不食,亦终身不欲食’。”马世俊的兄长马世杰甚至嗜酒成性,据《溧阳嘉庆县志》记载,马世杰“常常赋诗饮酒,傲游山林,直至去世”。这明显与穆斯林禁酒的律例相违背。看来马世俊并不信奉伊斯兰教,而对道教有着很深的感情,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道家的某些律。故此碑文的发现,为马世俊不是回族一说,再次增添了证据。

  综上所述,马世俊是清代溧阳状元,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由他题记的唯一一件石刻真迹,为研究马世俊的生平,研究清代历史,特别是探讨马世俊的族籍,提供了新的证据。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回族人物志·清代(第42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2]丁生俊.敢夸才思向人雄———回族诗人马世俊[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4).
[3]李佩伦.论马世俊家族及其他———《马氏名贤类辑》读后[J].回族研究,1995(2).

摘自:《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3期 | 曹昕运 溧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文管办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39

回帖

4125

积分

版主

积分
4125
发表于 2016-3-8 09: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老师 于 2016-3-8 10:01 编辑

其实,在那个时代,对于个人的民族身份与某些说法,大可不必认真:就如姓什么,如果皇帝给你赐姓,你敢不说:谢主隆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39

回帖

4125

积分

版主

积分
4125
发表于 2016-3-8 09: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南海边人到西北,无论是贫民或官员或商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入乡随俗,应该算是很聪明的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4-6 00:26 , Processed in 0.06177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