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起进攻赵国而不能胜,遂使反间计,说廉颇久守不战是为了积蓄力量,有反心。而秦军都怕赵奢的儿子赵括。然后赵王派赵括换回廉颇,然后赵括被白起打败,死了几十万大军。赵括就成了纸上谈兵的典范。
首先,赵国只有廉颇是白起的对手,派谁去的结果都是失败。而恰好是派赵括去了,于是赵括成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罪人。那么白起为什么点名道姓说秦军怕赵括呢?难道是白起只能打过赵括吗?并不是这样。是因为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奢名声很大,这样容易成功使用反间计。如果说秦军怕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别说赵王不信,谁也都不会信。
那么赵括的真实才能到底是如何的?史料中所记载的颇少。当时有三人对赵括是这样评价的。蔺相如说,赵括熟读他父亲的兵书,但是不知变通。赵括与赵奢谈论用兵之道,赵奢难不倒他,但是不认为好。赵括母亲问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而他说的那么简单。可见赵括言过其实,而且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赵王任赵括为将的时候,赵母说,赵奢接受王命的时候,把王族赏赐的东西分与士卒,而且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把王族赏赐的东西收藏起来,还在办置家业。不能任用赵括。赵王没有听。从这三个人对赵括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赵括确实熟读兵法,但是言过其实,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而且不能变通,不像赵奢那样专心为国家,不顾个人利益,能够团结士兵。孙武说过,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变通并且取胜的称之为用兵的神人。可见懂得变通的将领还是很少的。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可以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人是少之又少的。而一心为国,摒弃个人利益,这种人也是很少很少的。赵括没有把财物分给士卒,不像赵奢那样团结士卒,但是也没有不团结,一般将领都不会像赵奢这样。言过其实是将领的一个大忌讳,这种人不可以担负重任的。说白了,赵奢的优点是熟读兵书,缺点是言过其实,剩下的都和一般将领无异。当然打不过军神白起。
如果赵王不中反间计,白起如何能打赢廉颇。如果赵王中了反间计,派谁去又能打过白起。说白了,这不是赵括的错,而是赵王的错。但是为什么大家把错误都归于赵括呢?这不仅仅是王与将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赵括的失败导致损失几十万大军,谁也无法阻挡秦始皇的东进了。自此开始,秦统一六国成了必然趋势。赵括因其父是有名的赵奢,不幸的为国身死,而且还承受了千年的恶名。他只是名将之后的普通将军,而千年以来,他被认为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毫无实际能力之辈。他为国捐躯,还被认为是导致赵国变弱,无力与秦抗争的罪魁祸首。
@贵州-毕节-马飞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