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南书屋是东关街重要景点之一,东至薛家巷,北至东关街,南至韦家井,西临马坊巷,清雍正、乾隆年间,该处曾为马氏盐商的住宅园林。街南书屋原有12景,后多已移入个园。其中,小玲珑山馆最富盛名。
街南书屋又称小玲珑山馆,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住宅园林遗址。“二马”以盐为业,家资丰厚,誉满江淮,是盐商中儒商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园林也成为当年古城扬州文人雅集的活动场所。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宾客云集的街南书屋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名闻遐迩的十二景也只能从文人匠客的记载中去遥想了。
当年,马氏兄弟为了招揽文人,不惜重金为文人提供食宿,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陈撰,文人全祖望、厉鹗等人,都曾在丛书楼里留下过诸多足迹。有人生病时,他们也会免费为其医治。马氏兄弟深知,最吸引文人的莫过于书籍,于是他们花费精力搜集各地藏书,致使乾隆皇帝来此后念念不忘,到编《四库全书》时,他要求街南书屋献书776种,而这个数字大概是各地献书之最了。
街南书屋修复工程是扬州市 2011 年重点工程之一, 该工程自 2010 年 9 月 29 日开始,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施工,于 2011 年 08 月 30 日 完工,总占地面积 8000 多平方米,修复部分总 建筑面积 6500 平方米。该工程为由住宅和原“十二景”组成,主要 结构为砖木结构,立面、屋面、檐口为传统建筑的地方风格,整个建 筑群布局按照传统形制和布局进行复原, 对原有的建筑按照文物保护 的要求进行修缮。
现在此处园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街南书屋,除了一处用作扬州市第二间“城市书房”, “城市书房”是一个便捷而健康、有序而温馨的现代公共阅读场所,具有24小时“不打烊”、“一站式”阅读体验、无人值守全自助、数字化与智能化、绿色环保节能、人性化服务六大特点。街南书屋“城市书房”面积100平方米,现有藏书3200余册、报刊10余种。图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信息科技、医药健身、生活百科等多种类别,每两周更新。书房内,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自助图书消毒机、二维码电子报刊下载机、数字资源查询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室内环境古朴典雅、简洁舒适,是市民看书学习理想场所。
其余地方是“长乐客栈(酒店)”,以民宿式经营客房和餐饮业,长乐客栈由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是一家具有扬州地方传统的明清院落式建筑特色的主题精品酒店,酒店聘请著名的上海衡山集团饭店管理公司全权管理本酒店。客房设施酒店拥有89间/套设计精巧,具有浓郁扬州明清风格的民居式客房,全酒店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院落式庭院建筑。
而后半部分是“小玲珑山馆”园林,小玲珑山馆原为街南书屋十二景之一,因为马氏兄弟经常在此招待文人墨客,煮酒论文,故街南书屋为其所掩,以致有人只知小玲珑山馆,而不知街南书屋。
位于东关街中段的街南书屋又称小玲珑山馆,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住宅园林遗址。“二马”以盐为业,家资丰厚,誉满江淮,是盐商中儒商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园林也成为当年古城扬州文人雅集的活动场所。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宾客云集的街南书屋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名闻遐迩的十二景也只能从文人匠客的记载中去遥想了。
2015年,扬州市政府启动修缮街南书屋工程,并将根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和张庚所绘《小玲珑山馆图》以及马日璐所撰《小玲珑山馆图记》复建小玲珑山馆、看山楼等“街南书屋十二景”,并于2016年初对外开放。
十二景依据原先的一些史料记载来进行恢复建设。除丛书楼外,其他“十一景”一为看山楼,楼额为“看山”,有志在高山之意;二为小玲珑山馆,馆前有巨型太湖石,属于宣和花石纲遗品;三为红药阶,为芍药园,芍药为扬州名花;四为透风透月两明轩,夏日纳凉与夜晚观月所在;五为石屋,在假山山腹中,取神仙洞穴意趣;六为清响阁,竹林小阁,下有溪水,可听风声水声;七为藤花庵,有老藤悬挂,为礼佛之所;八为觅句廊,属于长廊,为诗人来回踱步、产生灵感之地;九为浇药井,在花木掩映下,为浇花提供水源之井;十为梅竂,梅花丛中小屋,有鹤在梅林中来去;十一为七峰草亭,小园中立七尊太湖石,建有小亭。
雍正年间,扬州名园小玲珑山馆由业盐徽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所建,原名“街南书屋”,“小玲珑山馆”得名于园中一块从太湖购来的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因其景观闻名而成为街南书屋的代称。所谓玲珑石即太湖石,不加雕琢,就具备瘦、皱、透、漏之奇。何名“小玲珑山馆”?因苏州园林先有“玲珑山馆”,故以小名之,就像小秦淮、小金山一样,以别于南京的秦淮、镇江的金山。而阮元《淮海英灵集·马曰璐小传》却说:马曰璐得太湖石甚佳,建山馆置之,而以小玲珑名。适邻家不便其立,半查乃语兄止之。及山馆归汪雪礓,本石始立焉。”由此可见,玲珑石虽运到了街南书屋,但是马氏兄弟考虑到邻里关系并没有将它树立起来,反而将它埋于地下,后来,街南书屋归属汪雪礓,太湖石才破土而立。不过,所立太湖石只有原来的一半高。
“扬州二马”贾而好儒、急公好义、揽才纳士、兴学济困,当时泰斗往来于其府邸,诸如:沈得潜、全祖望、杭世骏、厉鹗、阮元、金农、高翔、汪士慎、郑燮等,结为“邗江吟社”。 小玲珑山馆丛书楼藏书十万余册,《清史稿》:“藏书甲大江南北”,马氏兄弟与宾客于此考辑刊钞、校勘审印,其装帧精绝的古籍时誉“马版”,《宋诗记事》《辽史拾遗》《经义考》《字鉴》等著作该处而出。朝廷纂修《四库全书》向民间广征秘籍,马家献书776种,为东南之冠,由是与天一阁等共四家各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
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号懈谷,祖籍安徽祁门,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以盐业起家,成巨富。与弟马曰璐(字佩兮.号半槎)互相师友,俱以诗名,时人称之为“扬州二马”。
来自:月宫孤客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d6be980102zijl.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