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填写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11|回复: 0

湖北天门马氏族谱《源远流长》

[复制链接]

1411

主题

415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3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QQ
发表于 2016-8-22 15: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远流长

吾族散居天门县属东南之麻洋潭及距县城西十余里之黄土潭两处,各均二千余户。原有族谱,据麻洋潭族中长者告知:早有族某,知安陆府,缷任时,携往原籍安徽参考后,迄未归还。家典失传,无从记忆,然始迁祖为元千二郎必亨公,一脉相传,蕃衍至今,则为西南两族众不敢否认之事实。数典不忘祖,荣称伏波后裔者,均应凛乎斯言。

民国二十三年春,余应泮读湖族侄立丞之邀宴,仪看过仅有特存之墨谱。文字不多,记事亦简,内在上溯,祖系为春秋时代赵盾公之后裔,公后人封马服君,故以之为姓。是否因搜孤救孤事案,移地避难,末言其详,不然,何以易姓。此一疑问,则非代远年湮之子孙所能臆测者也。史载岳武穆,始祖原为姜姓,历传至伯虞,因佐夏禹治水有功,封吕侯,其长子袭父爵,以国为姓曰吕;次子官太岳,以官为姓曰岳。古代以国或官为姓,非自我马姓始也。

西汉以还,代有烈祖;勋业文章,显贵辈出;载之史册,斑斑可考。其迁徙湖北,确系督运军粮使,然是为始迁祖千二郎必亨公。凡称为军籍之族众,当属一脉相传,任何派系变更殊不足以混淆血统。地方人士,悉闻吾族军户,相传不替,族众亦能引以自傲,无沗所生。
交趾诫书,是吾家传家至宝;教忠教孝,故能世泽绵延。余生也晚,半生在罹难中挣扎,不识它处族众蕃衍真象,且未看到原谱,不敢记及其它,杜撰欺祖,爰就耳闻目覩,有关重要事项,缕述如次:

麻洋潭方面,襄河南北两岸族众,分为门、台、濠、西四大房。祖若孙辈份,相差竟达六七代之多,盖因自然演进,大房辈愈益晚,而么房辈份愈益尊故也。逊清时,科名无代无之,泮读​​湖村镇,即因此而得名。

黄土潭方面,县河南北岸族众,科名亦有连接达七代者。祖宗积德,克昌厥后,洵非虚也。惟前者谱派,系依照:“大伯前立则,可以达上天,一世之作育,万载绍宗传,光明必正直,孝友发祯祥”三十字,按辈份命名;后者谱派不知何故,居县河南岸者,竟以“继士之良,儒能安国,以定家邦”等字按辈份取名,其北岸族人谱派虽与麻洋潭同,内中“可以达上天”又改为“可以达道德”。前清庠生德青兄,即其一例,恒太粮行即其子侄所开设,济生堂药号亦其同堂孙辈。忆余童年,从南岸庠生“士”字派至千公游时,经其亲指祖牌上历代字派,与麻洋潭辈份对照,既认定“达上天”三代与“士之良”三派同。欣然告余曰:“两处字派,已按辈份在此律定,今后当不至再有所争执”。对两方族人处 ,嘱余利用机会多予转告,并屡偕余至南北岸具有财势之族众处说明,以利称呼,而免滥派欺祖。其敬宗收族之意旨,有足多者,吾族众实应遵守不渝。

致千公述及黄土谭始迁祖为彦澄公,传至“士”字派,为其第七代。与余之始迁祖应科公,由伴读湖迁至渔泛峰北岸马家榨,传至达士公,亦为第七代。此系致千公就祖牌辈分,以示余“达”“士”同辈称呼,既由此而定。忆当时在校之族内晚辈满清、能千及同学姻亲等均知之。致千公侄旭初叔,及其侄孙甫丞兄两子:伯瑶、伯笏,亦知其详。

民国九、十年间,至千公曾示意于余,一候时局许可,地方安定,即与先父经璞公倡修大谱,集合南北两处族众,统一房派,更正谱系,以定订承先启后之家传宝典。无如兵荒水灾,交相频仍,致千公逝世后,其事遂寝。民国二十三年春,伴读湖立丞侄复与先父在彭市河谈及此事,又因水灾中止。未几,先父捐馆寻抗日军兴,战争年连,修谱之议,因是搁置。

县西渔南区蔡团垸之马家族众,其始迁祖为应奉公,与余之始迁祖同派。其后不知因何,改用黄土潭之族谱,该处族人与余等时相往返,较它处尤亲,惟称呼与字派显有差异,将来修谱时务必溯源更正。

渔泛峰南三十里许,马家石桥族众及柴家岭上下马家岭族众,系另以“邦定纲常文”等字派取名,称呼混淆。金家场有族人开设愎泰杂货号者,有子立弘,读书稍有成,惜死于非命。其子干清、干山曾随余多年,与之谈及世系,则亦无所知。其祖若父等,闻亦不知底细,斯亦奇矣,附此留作以后考证。

忆致千公为先父五十寿代撰序词中,曾提及伯高祖仲才公,迁居潜江蚌湖。但以道远,久失联络,不明族众蕃衍情形。以后如重修大谱,必须前往探访,纳入谱系。

麻洋街上有祖祠一栋。每逢春冬,门台濠西四大房子孙,均有热烈祭典。祖龛上悬有黄土潭族人所赠金字横匾一方。颜曰:“伏波泽远”四字,记忆犹新。三十二年冬季时,适因公在麻,由时任公之族兄升甫及族侄立丞邀往与祭。当时参与祭典之年长者,计有天阶、天蔚、天刚三兄。视予为西房小弟,排列席次时,竟借“远客”之名,拥余坐首席。席间百讳族众,曾提及修葺祖祠及倡修大谱事。嗣虽因时局影响,未能履行,其重视伦常观点,亦可稍慰祖宗在天之灵。

县城南堤街,亦有祖祠一栋,为黄土潭一带族人春冬祭祀之所。余曾往庙谒一次,惜前层临街房屋出租,难观巍峨景象,非熟识者,无法窥其堂奥,实有改善必要。以上两祖祠,源系供奉同一始祖元千二郎必亨公,一脉相传,毫无疑问,惟谱派不同,殊为憾事。候时局许可时,亟应设法统一,以免后世子孙,发生错觉,致辈份称呼混淆,贻笑乡里。

余之始迁祖应科公,系出西房,自泮读湖移居马家榨,已如上述。族侄立丞谓原墨谱载一支迁渔泛峰附近,实即指本支系而言。本支二世为亮公,三世有立进、立远、立芝、立兰四公,四世有则才、则旭、则桂三公,五世有可庠、可序二公。传至曾祖以洲公,家道渐趋富有,可称小康。公与伯曾祖以盛公,均为序公之后,以谦公则为庠公后。余祖达仕公为以州公第三子,其长次二兄,均早逝无后。仕公生先父兄弟等四人,长经兆公,次经纯公,再次为先父经璞公及四叔经灯公。伯曾祖以盛公无嗣,由先父兼祧。二伯父及先父袭先人余业,懋迁适宜,除守成外,在先祖母邱太夫人督促下,读书经商,均有成就,科名早得,富甲一方。尤以祖遗榨坊业,历百二十余年,保持不坠,遐迩闻名。而急公好义,又为传统家风。于饮水思源之际,以住地距祖祠路程遥远,蒸尝之礼缺如,遂建支祠一所于前村,后复移至本村东首,亲族们春冬祭祀称便。抗战末期,该祠突被风雨摧毁。余感于罹乱时,家人得保安全,乃遵古圣人追远之旨,除独资购料正修本村三四里桥梁道路外,并倾资备购刘姓旧式明三暗五间房屋一栋,改建支祠,鸠工庇材,托由四叔仍就原址负责修复。祠凡二重,前为拜殿,后为祖祠,规模宏大。在计议之初,曾引起邻近之马家台上下、马家桥及柴家岭族众兴趣,愿予协力搬运,并助以木工。群策群力,越二月而工乃完。寻鉴于老祠因无砖墙而易圮,复由余出资购买杨家祠堂二进,周围全部土砖,连同运费约计法币七八十万元之谱。惜未及封砌,余又旅考汉皋,杳不知其后果如何,斯亦美中不足耳。所幸新祠工成之年,冬祭祀祖,各处族众,远近必集,盛况空前,咸誉余为。恢先绪,究竟孝出不匮,分所应耳。余以族众字派互异,嘱其各置始迁祖祖牌一座,并分别依次排列其后,以示系别,候将来统一修谱时,再行调正。兹事欣获各族众之全力赞助,虽未出资,而热心有余,数典不忘祖,余以尽其心意耳。

祠之成也,既可以上承先志,复因之收集族众。余当时曾敬献大牌匾一方,颜曰:“衍我列祖”,悬挂于祖龛正殿上。并有记事牌匾一方,本敬宗收族之题旨,履述复祠经过事实,以作纪念;直匾两方,镌刻谱派三十字,以为将来修谱分派之依据。时代沧桑,以后情况如何,令人耿耿于怀。祖德宗功及父母劬劳之恩,未报万一,不知何日还我家园,深以为虑。

总之,吾族众散居各地,谱派多未一致,称呼混淆,殊有欺祖之嫌。兹曾数典溯派,勉于比照统一,并以明告族中有识长者:以后不许扈滥称呼,注重一本之谊,尚望各地族众,尽可能趋向统一字派途径。如必须另取房派名字时,每隔三代按字派取名一代,以免日久遗忘,求得尊卑有序。

兹为尔后重修族谱时,俾作增订谱派之参考,谨拟就“诗书恢先绪,礼义振纲常,道德宏祖训,忠厚自吉昌”二十字,望能订入族谱,以示吾族承先启后,源远流长之志意。

西房后裔 天象 字成卿 谨志
于台北
注 本字派因与原定雷同了“先德厚”三字故尔未予全纳

马庆喜,浙江龙游范坦马氏,始迁祖为宋殿中侍御史马伸,于南宋建炎二年自山东东平迁入。
回复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华马氏网 ( 浙ICP备09020836号-7 )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31号

GMT+8, 2025-4-2 19:55 , Processed in 0.05117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